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成为粮食安全领域发展新方向。近年来,我市白衣镇通过提升旱地资源粮食增产能力,引进种植适应性强的优质节水抗旱稻,让群众“米袋子”更有保障。
旱稻实验基地
走进白衣镇建国村旱稻实验基地, 放眼望去,成片的旱稻长势喜人,在微风的吹动下稻浪起伏,犹如一片碧绿的海洋,种粮户卜勇正操控着无人机对300多亩旱稻开展空中施肥作业。
白衣镇建国村种粮大户 卜勇跟记者说:“今年长势要优于去年,今年赶上了旱改水的项目,扩大种植面积300多亩,现在整体长势都还可以,估计亩产1000斤没有问题,可以节水50%到60%,人工方面也省力很多。 ”
起初,当地在推广旱稻种植时,村民们普遍不看好这种新型稻种。为了打消村民疑虑,当地村支两委鼓励和支持有种植意向的大户小范围开展实验性种植,并在旱稻选种、育苗、培管等生产环节给予全方位技术保障和配套服务,确保第一批试验田能够丰产丰收。
卜勇在田间查看稻谷长势
白衣镇建国村种粮大户卜勇告诉记者:“去年在村里的鼓励下,我试种了20亩,效果还蛮好,好点的亩产有1200斤,亩均产能达到1000斤。 ”
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旱稻种植每亩可节省人工30%、节约淡水资源超50%以上、减少施肥使用20%左右,不仅能够有效节约种植成本,而且还能提高亩产效益,提高闲置旱地的综合利用率。
白衣镇建国村种粮户黄改生说:“看到禾苗长势喜人,发展前景可观,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好趋势,我也跟着种了几十亩,现在丰收在望。 ”
据了解,白衣镇建国村主要以丘陵地带为主,一直以来,水稻种植需要的大面积、持续性灌溉条件并不优越。去年以来,当地通过引进“旱优3015”这一更适合于旱地种植的稻种,打破了水源对稻谷种植的限制,把不平整、灌溉条件不成熟、水资源短缺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最大限度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
责编:王强
来源:津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