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蒋鑫爱丨当代词人蔡世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梧桐树下
阅读:23549
2024-05-08 11:18:05

当代词人蔡世平

◇蒋鑫爱

因为“蔡词”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影响,2006年评为文学创作一级,2007年当选第三届湖南省岳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2011年调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参与筹建国家首个诗词研究机构——中华诗词研究院,并出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全面工作。他就是以“南园词”“蔡词”名世的当代词人蔡世平。

同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6年前,当我初闻蔡世平之大名时,我脑海中储存两个关键词:“国务院参事室”以及“会写词”。而身为“湘资垸土地山”“会写字”的我,唯有默默敬仰,远观不敢亲近。遇上参加活动,我一般喜欢坐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如正面偶遇蔡世平时,我必问个好,至于我姓甚名谁,蔡世平不知,我也不想多言。

最美人间四月天。一个周末,我来到蔡世平位于湘阴县高峰台的南园读书楼。当我到达时,蔡世平在院门前热情相迎,一脸慈祥的笑容让我感到温暖。他,高高的身材,身穿天蓝色衬衣,蓝色裤子 ,给人一种亲和力十足的感觉。当我接过热情好客的吕老师(蔡世平的妻子)精心煎泡的芝麻豆子茶后,我和蔡世平聊天模式也随之开启。

和蔡世平交谈,仿佛是在和我家兄长嗑家常。谈文学、谈人生、谈词、谈艺术,每个字从他嘴里出来都充满智慧和温暖。在他的眼中,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聆听。聊天的过程中,我才知道蔡世平其实在写词之前,有二十余年的散文创作。当我说到我写散文不会虚构这些话题时,蔡世平说: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完全是两回事,生活的真实并不代表艺术的真实。作家与一般人不一样,是他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不要用平常的眼光去看作家。每一个人都有其存在形式与理由,不要轻易否定别人。你说别人写的作品不好,你自己拿个好作品出来让大家看看,我这个东西才比他的好。当别人打击你的时候,你也要高兴,因为你已经是他的对手,甚至可能威胁到他的存在……他的谈话如同一场启迪心灵的盛宴,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深刻意义。他不仅是一代词人,更是一位智慧的导师和朋友。

当我要求蔡世平给些资料时,他坦然地说:那不能够给,更不能够看,要去现场,写你的真实感受。蔡世平说他以前写过一篇汨罗市“长乐故事会”的文章,后来别人写的长乐故事会,都很难跳出他的观点。蔡世平写的那篇散文叫做《古镇人的行为艺术——长乐故事会初读》。因为解读的生动扎实,长乐故事会顺利通过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蔡世平到实地采访、察看了两个多小时,吃了个便饭,回家就写成了。蔡世平说他写文章有个怪毛病:必须到实地走走看看,没有去实地心里就没有底。

休息片刻,随蔡世平上到读书楼二楼。二楼满满的全是,原木书架,摆得整整齐齐,站得稳稳当当。第一个书架前挂着一个大相框,拍摄时间为2019年12月7日。湘阴作协部分会员和蔡世平的合影,我指着相框中站在蔡世平身后的我说“哈哈,我来过一次南园,这是我”。蔡世平回头瞄了我一眼:呵呵,还真是哦。

上得三楼,除了书还是书,我仿佛走进了书海。我问蔡世平这读书楼有多少本书呀?蔡世平笑着摇摇头说:“多少本书,我也没有数。”我感叹着这里的藏书之丰富,仿佛可以满足所有的求知欲望。南园读书楼,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承载了后山樟木、榆木、杉木、栗木等杂木的灵魂。它的每一根梁柱都是岁月的见证,每一块木板都是情感的延伸。在这里,蔡世平以文字为笔,书写时代的篇章;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培育知识的花园;以文化活动为媒,传承传统的瑰宝。

我伫立在湘阴文学福地的南园读书楼,仿佛穿越时光,穿越历史。我感受到文字的魅力,知识的力量,思想的深度,智慧的结晶。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思想的宝库;每一本书都是一次灵魂的交流;每一本书都是一座精神的灯塔,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惟见精神 惟见风骨

午餐后,蔡世平领我去看他的又一件作品“卜居文化园”。“卜居文化园”是蔡世平退休后,由京返乡,为纪念屈原、保留岳州窑文化遗存,而建设的一个公益性文化公园。

蔡世平的老家,为湘阴人口中的“东乡”(湘江自南向北将湘阴分为以山地为主的东乡和以水为主的西乡),也就是丘陵地区,小山岭一座接一座。随着蔡世平的指点,车子行进在弯弯曲曲的田园水泥路,通过两个水塘,爬上一个高坡,就到了“卜居文化园的”大门口“卜居岭”。蔡世平指着两个造型古朴高大的花岗岩石墩说,这就是“卜居文化园”的大门口,我惊叹可以称“湘阴第一门”的。

“卜居文化园”规划为“河流”与“山林”两大区域。入“卜居岭”石门楼进入“卜居岭河流区域”,入“里仁居”进入“芈家湾”山林区域。一眼望去,石门楼耸立,青灰石墩看上去已准备好承载历史的沉淀,必将在这里守护着千年的记忆。东边的石墩上雕刻三个鲜红色大字“卜居岭”,犹如诗意的符号。卜居,是“占卜宜居的好地方”。屈原流放汨罗是公元前296年,在汨罗居住17年。屈赋《卜居》作于公元前293年。罗子国原是屈原家族的封地,后来为楚国南都,紧挨舜帝虞公庙、湘妃黄陵庙、湘山卜居岭(卜居岭、虞公庙、黄陵庙一带古称“湘山”),前后均不过数公里,且都在汨罗江畔,洞庭湖边。太卜郑詹尹是太庙祭祖的官,应常住虞公庙。屈原请郑詹尹占卜,常与卜居岭乡民往来闲叙,并于此吟诗作赋是自然不过的事情。正是因为《卜居》赋,才有了后来的“卜居岭”。

门头对面的亭子为“居然亭”,蔡世平有联曰“但见空无色;居然月有声”。

门头与亭子之间是一片栽有橘子树和桂花树的小广场,是一处生命的熔炉。小树们排列有序,各自站在属于自己的一方水土,仿佛是砥砺前行的旅人,在光阴的编织中徐徐成长。门头和亭子遥相呼应,静静地注视这些小树逐渐成长,构成一幅幅生命的画卷。站在这里,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卜居岭的古老韵味和今后这里的欢声笑语。

卜居文化园河流区域有七里冲与范家屋两处古船码头,有瓦塘坡古岳州窑窑址,有唐宋时期“千仙寺”大庙遗址,还有蕴藏在乡民记忆深处,丰富沉厚的民间传说。其山地面积约五十亩,可利用范家坝河流面积数千亩。

“这里,就是通往卜居文化园山林区域的路”,蔡世平边说边引着我走进公园。眼前的山岭与山坡,宛如连绵起伏的波浪,那是生命的旋律。年近古稀的蔡世平步法轻盈灵活,我要小跑才能跟上。沿着一条小路走去,来到了一座水塘边。清澈的塘水倒映着蓝天和白云,如诗如画。虽然年前年后,湘阴经历了几次的冰雪冻雨,花草树木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眼前的树木,在春天的呵护下,嫩绿的叶片透出勃勃生机,坚韧不拔一心向上的竹林摇曳着轻风,发出悦耳的响声。蓝天、白云、亭子、竹林、树木,就是一幅幅生命的画卷。

卜居岭山林区域,就是“芈家湾”,面积约两百亩,分四个板块。第一板板:“三居”园板块,“三居”即“卜居岭”“居然亭”“里仁居”。入“里仁居”进入“芈家湾”(因屈原为芈姓,有《芈月传》电视剧广为传播,卜居岭地区有“张家湾”“钟家湾”“柯家湾”“毛家湾”“神塘湾”等地名,故入乡从俗,取名“芈家湾”)。

蔡世平边走边说“走这条路,就是去第二个板块“烟香庭”板块,也是卜居岭山林部分的核心部分”。眼前是一座精巧别致的小四合院,“烟香庭”板块,包括“柴门”即芈家湾北门,“烟香庭”“饮风亭”“枫树塘”“耕读园”五处景点。蔡世平说“烟香庭”可同时容纳50多人吟诗作赋。我仿佛看到他们的作品将挂满整个庭院,为后人述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伫立在“饮风亭”,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来到第三个板块:“岳州窑”板块。也是卜居岭山林区域的重要区间。建筑有“岳州窑坑洞”“窑哥小屋”“芈娘厨窗”“南溪桥”。

蔡世平指着一口直径约1米的窑坑洞说:这口窑洞有一百多米深,近两百年时间。这个区间有5口这样的岳州窑坑洞,均为明清、民国时期所挖。它们分别排列在半山腰,因近期雨水多,满洞的水,更显几分神秘感。

离窑坑洞不远的右前方就是“窑哥小屋”。 蔡世平说这个窑哥小屋花了不少钱呢,为余艺友,益阳籍画家许国良先生设计、捐建。老木大柱来自沅陵、常德,手工老瓦与地面青石板出自益阳,具有文物价值的六个雕花石磴为许先生收藏数十年的老物件。由益阳福民村八十岁老木匠王安康先生先,在益阳做成,再运到卜居岭由专业的工匠安装完成。

第四个板块:“观乎堂”板块。建筑有“谈玄亭”“观乎堂”“鸟声弯”

“卜居文化园”规划设计,体现以人为本与农耕文化理念,板块相连而又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把卜居岭建设成一个集诗词、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园区,是蔡世平的家乡梦。卜居文化园设计新颖独特,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合体。这里,是岁月的见证,是心灵的驿站。

两年多来,蔡世平和民工劳动在工地,他既是规划设计师,又是施工监管者,还是劳动工人。保持原生态,废物利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指点到位。

蔡世平边走笑着说:有人说他疯了。我麻起胆子调侃道:也许他们说的没错吧。2021年每百斤谷卖110元,2022年120元,2023年130元。打一天工可得200至300元工钱,可买两担谷,谁还想去种田。所以卜居岭地区不少田土都已抛荒,更何况这个荒山野岭。这里原有树木惨遭砍伐,蔓草丛生,几成一块废地。别人连想都不敢想,连梦都不敢做。蔡世平说我想了,我做了,我快乐了。

卜居岭,因蔡世平而成为地图上的一处文化景点。此时,我只能拱手虔诚地对蔡世平说一句:惟见精神,惟见风骨。

蔡世平,当代旧体词的复兴者

词发端于隋唐,完善于两宋。宋词是继唐诗后出现的中国又一个文学高峰,人们习惯称之为“唐诗宋词”。宋词后又出现了可与唐诗宋词比肩而立的“元曲”,但元曲还是不及唐诗宋词影响大。

唐诗宋词元曲因有平仄格律的体制要求,成为唐以后中华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人们习惯称呼的诗词创作主要是指格律诗词曲创作。诗庄词媚曲俗,是它们的艺术分野。诗和词因其高贵典雅成为千百年来海内外华人最受欢迎的文体(诗体)。

诗词至清代出现了一个中兴时期,其诗词家之众、诗词作品之多远超前朝,是当代诗词繁荣的自然延伸,亦是中华文脉的自然延伸。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文化的进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社会文字交流与文学叙述的主要语言形式,诗词亦被主流文学完全边缘化。但是以汉语言铸造而成的以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为主要美学特征的中华诗词,仍然是人们的至爱。一九八○年代以来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民族文化自信回归,中华诗词迎来新的发展复兴期。蔡世平正是在21世纪初始以“南园词”“蔡词”为标志的当代词人,

“蔡词”产生于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当代语境、当代精神、当代艺术表现手法的“蔡词”创作,是传统词的继承,更是传统词的发展,具有崭新的艺术气质与时代面貌。

“南园词”认识并把握社会的现代性与人的现代性,进入传统而又走出传统,融贯东西方文艺理论,突破种种艺术桎梏,大胆而又不失细腻地进行当代词的艺术实践。其语言尖新、想象奇特、建构新颖,而又质地纯净、思想深邃、意境幽远、格调高雅,形成了清澈见底而又深不可测的“清潭石影”般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与学界的肯定。

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著名词学家王兆鹏教授著文《词体复合的“标本”》,指出蔡词“为今后词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建立起一种新的审美范式,提供了一个词体复活的成功样本,展现出词体艺术发展的乐观前景。”著名词学家杨景龙教授在《名作欣赏》著文《‘破体’写作,建设新体与创生新美的有益尝试——以〈南园词〉对传统词学的承传与超越为例》,从“题材择取”“语言运用“体式风格”三个方面论述《南园词》的创作过程,是“打破传统词学在题材内容、语词意象、体式风格方面的种种先在限制,即以词为词,又以诗为词,以曲为词,以骚赋为词,跨越各种文体的畛域,拆除各种文体的藩篱,践行‘当代词是放出来的’创作理念,并缘此产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不断地让词体与各种文体建立‘互文性’关系,不断地让词体与各种文体兼容互渗,不断地通过破体写作建设新体、创生新美,是〈南园词〉在当代词坛大获成功的奥秘所在。”

著名诗论家、散文家李元洛先生著文《诗性思维的奇葩异卉》,著名词学家、诗人周笃文先生著文《扩展着的词艺地平线》,著名作家陈启文著文“中华诗词延与发展的一个可能性方向”,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蔡词”的艺术成就以及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影响。著名文艺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教授指出,蔡世平是“当代旧体词的复兴者。”

新世纪以来,评论、赏析《南园词》的专著有《南园词评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南园风景——蔡词赏析》(何文俊著,线装书局2012)。课题研究有湖南理工学院王雅平教授的《旧体词的当代突围——以蔡世平南园词为例》,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周于飞教授的《当代词史建构视域下的南园词研究》。

2002年创作南园词以来,蔡世平出版南园词专著有《蔡世平词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古韵新风——蔡世平创新作品集》(线装书局2009),《南园词》(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南园词二百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南园词稿》(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

南园词创作的同时,蔡世平即进行当代诗词的理论研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艺报》《诗刊》《新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诗词理论文章数十篇,出版当代诗词理论著作《中华诗词现代化散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南园词话》(时代文艺出版社2023),2024年蔡世平还将出版两本50万字的评论集:《江山还要文心养——蔡世平序跋集》《柔软的石头——蔡世平文艺评论集》。

蔡世平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词,同时散文、楹联、书法也有一定的成绩。散文集《大漠兵谣》,楹联集《蔡世平楹联》深得读者好评。

著名作家李新文在《蔡世平词选》中说:“就当代旧体诗词创作而言,可以用姓氏界定诗词特色的,恐怕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了。恕我直言,蔡世平的词,后无来者不敢断言,但至少是前无古人的。所以,用“蔡词”冠之,似乎并不过分。”

江山还要文心养

清朝是诗词的中兴期,作品数量之多和诗人词人之多都是前朝不可比拟的。但是清朝的诗词高度与诗词影响力无法和唐诗宋词比肩。中华诗词经历了从“五四”以来相对沉寂,到新时期以后全面复苏这么一个比较长的历史阶段。“五四”以来,中华诗词创作虽然有高潮低潮,但从来没有间断过;中华诗词生死存亡与发展变化的理论争论,也从来没有间断过。而到了现代,由于被当代文学冲击,已经就更加显得不那么重要,甚至还可以说有点萎缩。

这些年以来,蔡世平一直就有一个强烈的想法,或者说坚定的信念,就是进入新的时代、新的世纪后,中华诗词一定会有大起色、大发展,甚至会出现一个可与唐诗宋词比肩的高度。所以蔡世平在创作南园词的同时,即开始对诗词创作动态和诗词发展的密切关注与理性思考。他提出主流文学应当重视完全边缘化的旧体诗词创作,承认旧体诗词的现实存在,以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态度接纳旧体诗词,给旧体诗词一个合法的当代文学身份。而且唐诗宋词元曲是诗词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

作为一种古老文体的中华诗词,在今天尤其需要被时代激活,只有不断注入新时代的血液才能保持中华诗词旺盛的生命力。蔡世平认为中华诗词是从华夏民族生存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是汉语言文字开出的花朵,结出的果实。蔡世平在创作“蔡词”时,借鉴了一些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运用当代文学的手段,创造词的一个新的表达方式。蔡世平的关注点,或者说兴奋点,不在诗词的一花一草、一枝一叶,而是宏观的,甚至是方向性的。凸显了一个作家、一个词人的创新意识与时代担当。可以说“蔡词”在传统词上有很大的贡献,让中国的词坛在宋清词上有了新的面貌、新的发展。

“词是什么?词,是古人创造的既能通天达地,又能探幽访秘的神器。词的神奇性在于,能以最精短的语言,实现人性的深度表达;又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人类遥远的精神故乡。那里有父亲的微笑,母亲的叮咛。”一一摘自蔡世平《南园词话》。我一直以来不怎么读诗词,(嘿嘿,其实是读不懂,所以敬而远之)。现在,我这个门外汉,竟然吃惊地读着蔡世平的《南园词》,带着泥土的芳香扑鼻而来,关键是没有咬文嚼字的枯燥乏味,用的现代语言,白话文写作,不但好懂还接地气而且得民心。如《水调歌头·春思》,最后三句是:“回到黄泥地里,扯把湿皮青草,软舍添春涎。一亩三分地,好种四时鲜。”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真挚的情感, 怪不得蔡世平的词没有虚无造作,没有无病呻吟,只有催人奋进。不由得让我拍案叫好,语言简洁而有创意,而且赋有人生的哲理,带给人无穷的联想和回味。

“江山还要文心养”出自南园词句。中国作为诗词大国,不仅有着悠久的诗词传统,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蔡世平南园词的创作初心依然坚定不移,不受外界干扰,不为时代变迁所动。蔡世平必将怀揣着这份初心,以“中华诗词延续与发展的一个可能性方向”为恒定目标,继续创作。

我相信历史会记住蔡世平,记住“南园词”,记住他的“卜居文化园”。


一审:刘慧

二审:梁墨源

三审:刘光辉

责编:刘慧

来源:湘阴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