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官为民役 廉洁自持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民生资讯
阅读:2458
2024-04-25 10:11:1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25日讯(通讯员 徐海斌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廉”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体系。廉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内心修为,已经化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柳宗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出身于河东柳氏名门。从小深受“孝、文、正、德”四德柳氏家风和儒家文化熏陶,树立了“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的人生目标。谪居永州十年,他有足够的时间遍游田园山水,结交社会底层的猎人、渔民、农民,更深入地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疾苦,使他的“民本、廉政”思想得以丰富、提高与完善。

在柳宗元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是对山水的出色描述,更饱含着对吏治清廉,对民众生计的真知灼见。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他用自身的行动践行着传统廉政文化。除却其时代的局限之外,放之当代仍有引人深省之处。非常值得我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为官做人、干事创业中予以借鉴。

官为民役之清正

柳宗元在《送薛存义序》中描出:“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官吏是老百姓的仆役,应该为老百姓办事,而不是去奴役老百姓,可现实的状况却是官吏欺压老百姓,强夺民财,奴役民众。而民众则处于社会底层,对官吏的肆意妄为敢怒不敢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终有不能再忍受的一天,一旦民众觉悟起来,就会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施行黜罚的权力,做官的难道不惧怕吗?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其提出的惊世骇俗的“官为民役”的为官之正道,不仅触及了封建等级社会的痛点,也成为后人广为传颂的为官箴言。

知耻责己之清白

​“清白可鉴,终不媚私”出自柳宗元的诗文《瓶赋》,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旧掷地有声。柳宗元以瓶自喻,表白自己持身清白,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过来之于土,复归于尘。瓶子虽然盛的是水,确实“淡泊是师”、“清白可鉴,终不媚私”,对人们“利泽广大”,谁也少不了它。即使“绠绝身破复于泥土”也能心安理得。其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千载之下犹令人景仰。

忠诚爱民之清廉

柳宗元在《雷塘祷雨文》中以人格向上天起誓:“廉洁自持,忠信是仗,苟有获戾,神其可罔!”即我以廉洁来要求自己,以忠信来为人处世。如果我柳宗元有什么罪孽和过错,上天可以降罪于我!

在《吏商》一文中柳宗元给污吏和廉吏算了一笔账。污吏之商,持其官势,与民争利,把政治特权转化为暴利和巨额利润,扰乱国家秩序,造成社会动荡,最后覆巢之下无完卵,百万家产在动乱中身死财亡。廉吏之商,廉吏实际不经商,廉吏通过良好的德行,为民谋利,保障了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廉吏追求的最大的“利”。

穷且益坚之清贫

柳宗元在《邕州刺史李公志并序》中,颂扬了邕州刺史李位身居要职,为人宽厚而又仁惠,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的僚属为他举办丧事时,发现他只剩有赤帛五匹,没有金银财宝。是蛮夷之人送来的钱币才使他于死后的第二年才能得以归藏故土。作者高度赞扬了李公宽厚、仁惠、清廉的品质。

柳宗元自己何尝不是一样。公元819年病逝于柳州任上,家中无积蓄,家人无力治丧,灵柩被停放在他生前喜欢的罗池的西北侧。到了第二年,由老乡裴行立和好友刘禹锡等帮忙筹措了丧葬费用,才将柳宗元的灵柩运回老家下葬。《旧唐书 柳宗元传》记载:“柳宗元经常把自己微薄的俸禄用在帮助百姓或公益事业上。”

柳宗元在《蝜蝂传》中,通过小虫蝜蝂贪婪无度的故事,告诫人们,贪婪之人必将走向毁灭,因为贪婪者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最后只会自取灭亡。

柳宗元在一千多年前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主张和提倡“官为民役、廉洁自持”的民本廉洁思想,远远超出了他同时代人们的认识水平,虽与现今的人民做主和人民至上有所不同,但体现的是他思想境界和睿智卓见,更难能可贵是他付于了实践和力行。他是中国廉洁文化建设的优秀传统,也是历史廉洁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是今天反腐倡廉的出发点和根本保证,对今天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执政理念有着以古鉴今的现实意义。

作者:徐海斌

责编:郑志祥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