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辛小湘丨锻造过硬“长板”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头条
阅读:7252
2024-04-10 15:13:11


湖南是文化大省,更是文化强省,以广电湘军、出版湘军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品牌享誉世界。
3月18—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明确要求,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这是总书记对湖南的殷切期待,也是湖南必须承担起的崇高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
抓紧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这是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但如何落实,既需要高端发力,也需要群策群力。笔者以为,其中的关键一招就是要进一步锻造文化领域过硬“长板”,让“长板”长度更长、硬度更硬、厚度更厚,把优势做到极致,壮大“头部张力”,形成“顶流效应”,产生由量到质的集聚变化,探索有效的湖南路径催生更多的湖南品牌,造更多的湖南样板

定准方向深挖资源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一块宝地,秀丽的自然山水培植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遗存了大量宝贵的文化资源。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湖南文化人把文化作为强省的载体路径和精神支柱,在深入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厚重的革命文化和创造活跃的现代文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湖南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年均增长保持在20%左右,比重占到GDP5%左右,培育了一批在业内举足轻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实实在在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历史文化是正脉。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湖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屈贾之文到濂溪之学、船山之说,湖湘文脉弦歌不绝,孕育和造就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生动气象。
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等内在特质,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湖湘文化,涵养家国情怀;湖湘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革命文化是主流。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三湘大地,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湖南走出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书写了“半条被子”的鱼水情谊,留下了“断肠明志”陈树湘的英雄故事。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27年至1949年,湖南全省有名可查的烈士达15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革命遗址遗迹多达2000余处,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8处,数量居全国第一。散落在三湘大地的每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一处革命遗址遗迹、每一件红色文物藏品,都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一个信仰熔铸点、一座红色基因库,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
现代文化是新质。湖湘文化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派文化以及与国外的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形态,这使它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和易于接受新事物、吸纳新观点,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的传统,形成了属于新时代的全新文化品质。
湖湘文化最大的魅力或许就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精神享受与现实体验的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湘商把“心忧天下”转换成强大的社会责任心,把“敢为人先”变成强大的创新能力,激励湘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湖南科技人才更是层出不穷,湘籍院士146人,“稻院士”“茶院士”“鱼院士”享誉省内外,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史上更是有湖南人曾经占有三分之一多的名流大腕。
历史与现代,守正和创新,光荣及梦想,在三湘大地融汇奔流,创造了更具湖湘特色的现代文化。

瞄准靶向因地制宜

盯紧世界顶流标准。顶流眼光才能造就顶流水平,只有将文化产业置于全国乃至全球的背景下进行重新定位,着眼于新理念、新业态、新技术等的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比较优势,引领发展。特别是通过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文化重要论述,从时代脉搏中感悟文化发展脉动,把文化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书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创造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
融入全国统一市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文化也不能例外,参与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才是最好出路,才有最大收获。当前文化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可谓是“前有拦截、后有追兵”,竞争残酷,如果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没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担当,就有可能被甩在后面。
湖南很早就提出了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湖南文化人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以“敢为人先”“敢吃螃蟹”的勇气,以“不创新、毋宁死”的锐气,以“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的血气,必定能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百舸争流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打造湖南特色品牌。文化的地方特色就是国际化特色,就是文化的独特标识。文和友、茶颜悦色、樟树港辣椒……都已不只是一种地域消费产品,而成了一种广为传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潮流。湖南的文化“长板”应该就是从湖南实际出发,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发展要求,充分挖掘和展示湖湘独特的“古色、绿色、红色、夜色”四色之美,打造“奇秀山水、经典红色、城市文化和都市休闲、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五张名片,形成核心吸引力,让湖南文旅风靡全国、走向世界。

找准指向谋划路径

科技赋能。这是做强文化的不二法门,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文化+科技”催生新的质能,不仅“润物细无声”,还能“双效统一”。“马栏山”不是山,却成为了湖南文化产业“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在激烈的竞争中,湖南唯有不断坚持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打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催生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业态;利用云旅游、云直播、云娱乐、云演艺、云展览等可视化新技术,不断创新文旅形态和产品,推动文化引领发展。

产业领跑。产业如果缺乏领军企业、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就很难形成强大竞争力和集聚效应。在未来发展中,只有把资源、资金、人才集聚起来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谋局未来产业,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激发活力,才能实现优势再造,保持领跑。
人才引领。事业发展,人才是关键。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大量融合对接文创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只有加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文创产业创新创意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和平台,才能形成跨界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梯队,保证人才供给。
机制护航。领先发展没有良好的机制保障也将是一句空话。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全球性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争夺,只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摒弃封闭保守的旧观念,树立开放、开明、互利共赢的新观念,以开放的态度和胸怀解决问题,深化新颖、动态、综合、全面的“集成式”改革,才能保住优势、保住地位,在关键的时候抢先一着、领先一步。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不断锻造过硬的“长板”,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必定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丰沛文化滋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湖南新贡献。





作者:史锋 刘涛

责编:周媛

来源: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