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老厂(三)|熟悉的“火炬”,又回来了
犇视频 • 推荐
2024-04-24 07:26:40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杨洁规 通讯员 易旭

常年深耕汽车点火系统,“一根筋”搞核心技术研发。今年3月,潍柴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潍柴火炬”)上榜“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

消息传来,为企业加快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4月22日,三湘都市报记者走访发现,这家已在市场搏击63年的老牌株企,尽管在资本市场几经腾挪,但企业长期专注细分产品市场,用科技创新成果赋能产业提升,从一家配件厂,跃升为国内第一,全球前三的专业火花塞制造企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湘火炬”几易其手

火花塞俗称火嘴,是汽油机点火系统的重要元件,可将高压电引入燃烧室,并使其跳过电极间隙产生火花,从而点燃气缸内的可燃混合气。

潍柴火炬,前身为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创立于1961年,这家老牌国营制造企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火炬”火花塞曾获国家质量银质奖;1993年成为湖南首批深交所挂牌的企业,股票名称“湘火炬”。

“株洲火花塞厂当时名声响亮,男同事找对象很吃香。”潍柴火炬副总经理张伟说。

然而,刹那间的荣耀并没有真正改变企业的命运。受僵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单一的产品结构,以及“三角债”等因素影响,“火炬”面临着熄灭的危险。

1997年,“湘火炬”进行国有制股份改革,通过国有股份转让引入新疆德隆为第一大股东。

彼时,“湘火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型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之一,旗下拥有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陕西汉德车轿有限公司、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等35家优质企业。

2004年,德隆系崩盘,旗下资产不得不进行出售。“湘火炬”被公认是德隆系“三驾马车”中资质最好的一家。

2005年,潍柴动力吸收合并“湘火炬”。

2007年,通过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潍柴动力回归A股,“湘火炬”终止上市,合并为潍柴动力全资子公司。

从“跟跑”到“领跑”

“哐哧哐哧、哐哧哐哧……”4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株洲红旗北路的产品总装智能车间,上料、抓取、组装、检测等各环节,均由智能机械臂自主完成,地面过道上,AGV智能小车有序穿梭,将物料自主送到各生产所需单元。一批又一批的火花塞产品正在打包,准备发往全球各地。

潍柴火炬副总经理彭云辉告诉记者,公司从2023年启动智能化改造,车间全生产链实现信息化,系统能收集、监测每个工位的工作情况,并进行实时计量。保证每个火花塞、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可追溯。“以往一条生产线需要10多个操作人员,现在1人就能操作4条生产线。”

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能。2023年,公司火花塞年产能已达2.5亿只,而与火花塞制造的相关人员不到1000人。在2000年以前,3000名员工的年产能仅为2000万只左右。

转机,出现在2006年。

面对差距,偏居一隅、闭门造车不是办法。彼时,美国一生产火花塞的龙头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潍柴火炬抓住机会,全盘引进其生产设备和相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帮助潍柴火炬走上了技术升级的快车道,在此基础上持续不断地创新突破,则是潍柴火炬问鼎行业龙头的关键。

“不管是技术、设备还是工艺,我们已迭代升级了几代。”彭云辉说。

尝到甜头的潍柴火炬,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上的投入可谓“大手笔”。近年来,每年拿出4%至5%的销售额投入到研发,设立国家级火花塞检测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发动机点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积极开展研发创新,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潍柴火炬先后取得T95 高性能氧化铝陶瓷绝缘体、全球首台火花塞绝缘体二次磨削装备、国内首台80Mpa火花塞绝缘体等静压机、国内首台高温辊道窑及烧结工艺等系列重大成果,补齐多项行业技术短板。

“小配件”最终也扮演了“大角色”。眼下,潍柴火炬已成为国内新能源车企关键零部件核心供应商,主营产品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产品还远销欧美、东南亚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稍早前,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拟分拆所属子公司潍柴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创业板上市,有老股民称“‘湘火炬’又要回来了!”

发力新兴产业,开辟产业新赛道

专注火花塞生产63年,鲜为外界所知的是,潍柴火炬在贵金属材料、陶瓷新材料的研发方面,有着异常丰富的积累和沉淀。

依托在贵金属材料以及陶瓷新材料的研发优势,潍柴火炬在火花塞之外,已将行业向着氮化硅、氧化锆等硅基材料延伸,裂变拓展出了一条“新能源—陶瓷材料一体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眼望乾坤,脚跨丘壑。潍柴火炬董事长陈光云表示,公司将继续深耕汽车点火系统、高端传感器及先进陶瓷材料等领域,充分发挥企业研发平台的技术与人才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贡献“火炬”力量。陈光云望着繁忙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满怀信心地说道。

责编:吴岱霞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