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南日报评论员丨让三湘四水遍地芳华——七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湖南 • 湘江评论
2020-11-14 23:32:38

湖南日报评论员

博采艺术精华,广纳八面来风,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近日晋京公演,于观众热泪中达到罕见高度;徜徉于音乐海洋,纵情于民族特色,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在长精彩呈现,从轮番点赞里迈向艺术高峰。这是省委、省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其作为战略性工程的生动例证。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从三闾大夫屈原 “上下求索”,到天地大儒王船山集理学之大成,从魏源成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到红色湘军点燃民族复兴的火种……先贤的精神长歌,鸣匣于岳麓书院,流溢在红色血液,拂掠过浏阳河畔,汇聚而成经世致用、兼收并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深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

但也要看到,与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我们的文化事业软实力还不相适应;与我们不断提升的经济实力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还不相匹配。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湖湘文化的传人,更有责任和使命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三湘四水遍地芳华。

“万山磅礴看主峰”。文化事业建设越深入,文化产业发展越繁荣,越需要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前进方向、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上保持定力、把稳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五中全会公报中所提到的这些,就是一以贯之的定盘星、度量衡。离开了这些,文化建设就会飘若浮萍、失去方向。同样地,无论是建园区、强产业,还是办栏目、拍影视,又或是搞创作、出图书,都要坚定立场、守正创新,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确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人民群众的文化小康,既需要文化市场的繁荣,更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目前,全省公共文化阵地网络已实现基本覆盖,并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活动,已成为湖南的闪亮名片……零门槛、均等化、普惠制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同阳光,无私地照耀着湖湘儿女。然而,也需正视,与人们迅猛增长的文化需求、多元多样的文化选择相比,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还比较突出。正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也应由数量的扩张转向质量的精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刚需”,让群众看到更多走心的节目、解渴的大片、接地气的作品、涵养世道人心的典籍,从而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以数字视频创意为龙头,汇聚了4家主板上市公司、云集了3000多家各类文创企业,成了互联网企业青睐的宝地;“艺抗疫情 云游湖南”、“春暖潇湘”文化旅游网络消费季等主题活动,“湖南文化旅游消费商城”的平台打造,促进线上消费交易额超7亿元……新技术、新业态、新渠道,给文化生产方式、艺术形式、传播方式等带来了深刻革命。未来,科技加持赋能,将为文化产业的层峦叠嶂架起高速通道,让人们悠游其间、览尽风光,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带来活力。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征程上,三湘儿女和湖湘文化如水波相推,助力文化事业和产业建设的“航船”驶出碧波万顷,开向更深远的广阔天地。

作者:邹晨莹

责编:姚昕玥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