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东方(左二)、欧阳志国(左一)、李安和(右一)、大锡乡政府驻高凉村干部蒋琰(中),陪同贵州省峪丰源石蛙生态养殖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董亮(右二)考察村石蛙养殖基地。
湖南日报记者 罗毅 黄柳英 通讯员 杨丁香
9月24日,记者驱车来到江华瑶族自治县大锡乡高凉村。乡、村干部们一口一声,这里既是江华“县尾”,也是永州“市尾”,还是湖南“省尾”。愕然之下一问,才知是指“尾巴”的“尾”。
江华县城距离长沙近500公里,大锡乡离县城沱江镇150公里。高凉村最远的桃子组离乡政府还有15公里,过去就是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高凉村平均海拔750米,确实又高又凉。
傍晚时分,村第一书记欧阳志国带着我们走在这15公里乡道上。路上偶有车辆,难见一人,连两边的民居也是相隔几百米才能看到稀疏灯火。
“省尾”“清冷”的背后,是一个个暖心的脱贫故事。

翻山越岭搜寻被困群众
一户一人都不能少
高凉村山多耕地少,500口人,占地超2万亩,却只有120亩耕地,是江华1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桃子组村道口再往上2公里,半山腰上,住着村民张远生一家。2018年,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时,此路还不通。张远生到乡里赶一次集,要走三个多小时。2018年,他孙女考上了湖南师大,欧阳志国给他送录取通知书,摩托车到此就不能往前走了,只能一脚水一脚泥爬上山去。
为了这一户人家,工作队筹集了70多万元,全部修通了水泥路。老张特意给工作队写了一封感谢信。
去年6月13日,贯穿全村的辇江山洪爆发,将唯一一条出村公路塘冲组一段冲垮。扶贫工作队队长陈东方、队员陈宇章和欧阳志国,村支书许凤权、村主任李安和一道,翻山越岭、跌跌撞撞几番进出,直到确认里面的村民全部安全转移了,才放心离去。
2年多时间,工作队和后盾单位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筹集资金600多万元,修通了10余公里村组公路。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全村共160人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发放工资近100万元。
高粱村123户,60余户已搬迁到大锡乡安置点。留在村里的,也基本上找到了就业岗位。
扶“能人”就是帮“穷人”
村民许凤燕,是高粱村横冲组人。2015年起,在离乡政府不远的地方流转了20多亩土地种植沃柑。为了掌握技术,工作队把广东阳山一位种植老手请来,手把手教他如何施肥、除草、中耕。
老许的果园2018年开始挂果,去年进入盛产。由于地处高寒山区,昼夜温差大,加之土壤富硒,果大味甜,销路不愁。
今年2月,受新冠疫情影响,往年车水马龙来拉货的情景不再。沃柑如果不及时销售出去,经济损失近40万元,并且前期投入的土地租金、肥料、劳务用工也会打水漂。
欧阳志国比老许还急,当即向省公司递交了沃柑团购报告。省公司同意实施消费扶贫工程,全省14个市州分公司纷纷响应,两期团购沃柑近3万公斤,帮助老许实现销售收入20多万元。
接着,欧阳志国通过邻近的湖南广电扶贫队,联系到湖南卫视都市频道直播带货。一天时间,果品即订购一空。
疫情期间,本地物流车不愿跑外地,外地车又觉得太远,不愿进来。欧阳志国联系了10家物流、快递公司,最终与顺风快递达成了发货协议。
老许平时要请四五个人做事,90块钱一天,还经常请不到人。
他指着果园旁边的几户人家院子,不无自豪地说:“他们的果苗都是我送的,种植技术也是我教的!”
老许今年吸取了教训,早早准备了薄膜,天气一冷就给果树覆盖保温。春节前后,他的果园有望收获8万公斤优质沃柑。

陈东方(左)、许凤权察看石蛙养殖场
产业项目选准“备胎”
高凉村山多地少,却有一条纯净清澈的辇江流经,山上更是常年泉水潺潺,发展冷水养殖得天独厚。
经过深入考察,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最终决定把石蛙和沃柑作为村里的特色产业来发展。搭配上江华瑞鑫源公司在村里的400亩茶叶种植基地,以及龙德晟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里开办的“扶贫车间”,一个“石蛙养殖+茶叶基地+小微企业+沃柑种植”的产业格局在高凉村初步形成。
车到高凉村高凉组,欧阳志国指着一个养殖大棚和周边聚居的几户人家,神秘地说:“我们村将来大部分家当就看这里。”
这是高凉村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石蛙人工繁殖场,投资80万元,占地1500平方米。
里面养着8000只棘胸蛙,有半大成蛙、蝌蚪,还有200对种蛙。一只母蛙一年产卵一至两次,每次100多颗,需要两年才能长成商品蛙,市场价1公斤可卖300元。工作队请来贵州省峪丰源石蛙生态养殖技术有限公司委派技术员定点指导。
石蛙喜凉,对水质和环境要求高。工作队担心清澈的辇河水下雨时浑浊,特意铺设了一条3000米的水管,从山上引来纯净的泉水。
欧阳志国介绍,石蛙用黄粉虫喂养,黄粉虫的粪便可给农户喂养鸡鸭,蛙粪和未消化的黄粉虫流入下面的鱼塘,是塘里几千尾黄颡鱼(俗称“黄鸭叫”)最好的食物。一个生态养殖系统已然成型。
“等到明年,这里可出产商品蛙2500公斤,蛙苗8万尾,黄颡鱼1000公斤。带动20余贫困户稳定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6至10万元。将来,这个‘备胎’或许就是主业。工作队最终要做的是‘授人以渔’,已有‘能人’有意承包这个养殖基地了。”
已在江华扶贫5个年头、带领两个贫困村高质量脱贫的欧阳志国,说起这一切,既有感慨,又满是欣慰。
责编:严万达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