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奋斗七十载 史忆新湖南丨198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阔田野 大有可为
新湖南 • 湖湘访古
2019-10-01 07:52:14
首页头条收录

1981年秋季,在华容县万庾公社兔湖垸大队的田亩里,涌来阵阵金色稻浪。

农民们磨快了镰刀,在田野里忙碌着,收获着......因“包产到户”,兔湖垸大队实现了大丰收,得到了省里的肯定,这让他们吃了“定心丸”。此后,华容“包产到户”的经验在全省推广,让农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农村的改革源于“包产到户”,后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1978年11月24日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由此发生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中国大地上的农民、农村和农业。

与此同时,岳阳市华容县的生产大队也在偷偷实行着“包产到户”,万庾公社兔湖垸大队是最早的一批。

1978年,在党支部书记陈克斌和几名村干部签字作证下,兔湖垸大队第10队的35户村民签下责任自负的“生死契约”后分了田。这一干,拉开了湖南农村农业改革的大幕。

“以前粮食产量太低了,村民们都吃不饱。”2019年9月7日,在华容县万庚镇的养老院中,今年87岁的陈克斌陷入了回忆。当年,在公社体制下,一亩田只能产两三百斤粮食,百来斤棉花。在凤阳小岗村的启示下,陈克斌在不顾一部分村民反对的情况下实行起了“包产到户”。“有些家里人口多,负担比较重,自己劳力又不强的村民比较反对我的做法。”陈克斌说道。为了能把“包产到户”实行下去,陈克斌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好在大多数村民是支持的,这让陈克斌心中有了底。“当时武装部长很支持我,我才敢放开手脚。”陈克斌回忆道,他的做法也得到了当时华容县委的支持。

(1980年,在全省率先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华容县万庾公社兔湖垸大队社员正在交“秋粮” 历史资料图)

事实证明,“包产到户”是正确的。分到田地后的村民把土地看得极其重要,劳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一改往常“磨洋工”的状态。“以前,村民们比较懒散,‘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包产到户后,变成了出工不惜力,一有时间就往田地里跑。”说起那段往事,陈克斌十分欣慰。农作物的种类也变得多样化了,水稻、高粱、豌豆...多劳多得,村民们的干劲十足。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央精神主要是“可以可以也可以”,即可以按定额记工分,可以按时记工分加评议,也可以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1979年底,华容全面推广分组联产计酬责任制,粮食产量明显上升。那年,华容县有1201个队建立责任制,共增产粮食2200多万公斤。

(华容乡村一片繁荣景象)

1981年兔湖垸大队全面试行分田到户,当年10月底,省委在华容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听取“包干到户”工作经验。同年11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在华容县召开,华容县经验得到推广。

这场变革,给农村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三湘大地迎来五谷丰登,稻谷飘香的景象。陈克斌颇有感慨:“农村这番变化,都得益于党的政策。改革开放后,国家也越来越强大了。如今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盖了楼房,买了汽车,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华容县是全国“四级农科网”的发源地,是湖南省探索家庭联产责任制的“破冰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真正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随着经营方式、经营观念的转变,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经济进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 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曾璇 视频 实习生 彭璇 视觉 陈青青

责编:彭彭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