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奋斗七十载 史忆新湖南丨1972·湘江一桥建成通车:长沙东西两岸连起来了
新湖南 • 湖湘访古
2019-09-23 06:38:33

1972年9月30日,整个长沙城都沸腾了。当天,湘江一桥通车。这座东连五一路,飞跨橘子洲,西接岳麓山,位于长沙中轴线上的过江大桥,第一次将长沙市河东、河西联成一体,结束了长期以来靠划舟和轮船摆渡的历史。

如今,驾车走湘江一桥过河,开车仅需两分钟。这在1972年大桥通车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今年82岁的朱若常是湘江一桥设计组的骨干。2019年8月14日,忆起参与设计湘江一桥的经历,朱若常滔滔不绝,“当时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位于水陆洲(现在的橘子洲)上,我每天都要排长队搭乘轮渡到洲上去上班。”

1965年,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长沙视察,看到车辆和行人在五一路上排队等轮渡过河,队伍足足有两三公里。他当即提出:“应该修一座桥,中共中央中南局可以出一半钱。”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随即启动方案设计,提出了大跨度石拱桥、中承式钢筋混凝土肋拱桥、双曲拱桥等多种方案。

朱若常介绍,在钢材稀缺的年代,双曲拱桥方案因其用料省、造价低,且造型轻巧美观、具有民族特色而最终胜出。

1970年5月,长沙湘江大桥指挥部成立;1971年9月6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及长沙市委直接领导下,橘子洲大桥正式开工修建。

1971年6月7号,朱若常被选进了湘江一桥设计组,“参与设计和建设的同志都认为,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做起事来不晓得有好大的劲。”

朱若常始终珍藏着一张当年的工作照。照片上33岁的朱若常和其他5位组员围坐桌前,桌上摆放着一个算盘、一堆纸和一支笔。“那时只有很笨的手摇计算机和算盘,每个数据都要反复推算,每天只听见算盘劈里啪啦地响。”

设计阶段并非一帆风顺。桥到底要修多宽?通行交通量要多少?这两个问题困扰着设计组。

为了调查过河交通量,朱若常和同事在各个渡口轮番蹲守。“我蹲守了7、8个渡口,三天三夜后,确定行车密度为每天1400辆,远景规划为每天5000辆。”

“当时有人觉得桥宽16米就足够了,但若按16米建,这个桥可能早就被炸了。”朱若常说,虽然当时交通量小,但从常德、益阳及湘西地区过来的车都要走这座桥,这里必定会成为湖南重要的交通“节点”;而且大桥位于长沙的中轴线上,将来的车流量一定会大幅增加。经过设计组争取,最后主桥桥宽确定为20米,拓宽为4个车道,两边各有3米的人行道。

到了建设阶段,在落后的生产条件限制下,“人海战术”大大弥补了机械化的不足。据统计,80万人次参加了大桥建设,他们依靠肩挑手扛建成了这座桥,其一砖一石都浸润了辛勤的汗水。

2019年9月3日,回想当年的劳动,长沙市民任意钢说出四个字——“汗流浃背”。当年还是初中生的她,连续两个月跑去工地搬石头、清沙石。通车前晚,任意钢和同学们激动地在桥上从东往西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一边走一边说“脚下的桥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咧!”

湘江一桥从开工修建到正式通车,仅用了一年时间。

通车当天,全城狂欢。朱若常和设计组一起走上了桥,“不止桥上人挤人,连旁边的树上都爬满了人,还有边上村民把鞭炮挂在树上放,那场景我一辈子忘不了!”

 

(2018年6月6日,长沙市橘子洲大桥。傅聪  摄)

湘江一桥现在为市民所熟知的名字是“橘子洲大桥”。

1972年通车之后,橘子洲大桥不仅开启了长沙东西两岸跨江发展的新征途,还将省会与益阳、常德及湘西地区连通。自建成以来,它一直是长沙最繁忙的过江通道之一。

到目前为止,它也仍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双曲拱桥。

1978年,中国邮政专门为其发行了T31邮票小型张——《公路拱桥—长沙湘江大桥》。1980年,橘子洲大桥获得第一届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2017年年底,被列为第三批长沙市历史建筑。

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彭可心 实习生 叶若玲 袁嘉穗 视频 周林熙 实习生 郭远业 视觉 陈青青

文稿参考资料:陈永刚:《一座桥:连接历史和今天》.湖南日报.2009-08-27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