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奋斗七十载 史忆新湖南|1963·向雷锋同志学习:一代人的记忆和精神偶像
新湖南 • 湖湘访古
2019-09-15 07:03:21


1963年2月22日清晨,毛泽东将书堆上的一张红色竖格信笺递给秘书林克,交待传达《中国青年》编辑部。信纸上,主席用毛笔写下了七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向雷锋同志学习”。

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发表题词。长沙市委迅速作出“掀起深入‘学习雷锋’的新高潮”的总动员,走在了“学雷锋”大潮的前列,一批又一批的“活雷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63年,是“雷锋年”。

“已经半年多没来信了。”刚参加工作的冯健心里有些蹊跷。在与雷锋相识的6年间,雷锋一直亲切的叫自己“冯健姐姐”,离湘北去后,两人也有密切的书信往来。

“直到1963年初,在报纸上看到雷锋的事迹,我才知道,他已经在五个多月前以身殉职。”忽闻噩耗,震惊、悲痛、遗憾在一瞬间倾至。即便到了今天,82岁的冯健仍然记得当时的感受,她始终不愿相信她的“小雷弟弟”,那个和她一起谈论人生、理想、幸福的雷锋,真的走了。

的确,这些年来,雷锋活在了她和许多人的心里。一位年轻的人民战士,却是至今为止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最多的士兵。人们以最质朴的方式铭记他的英名。一条路、一座桥、一个镇、或者一支志愿者队伍……均以雷锋的名字冠之。

“总有人问我,雷锋是真的吗?高小毕业,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十几二十岁,能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和境界?”冯健说,每次谈到这些问题,她都很激动,恨不得把她所认得的——那个真实的、鲜活的、有坚定革命信仰的——雷锋的点点滴滴都说与人听。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取者。”

这是雷锋1958年6月7日写于团山湖农场的日记。

“一个18岁的少年,就已经能发出这样对人生价值的叩问,那是因为他少年时就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成为孤儿后又享受到了新社会的温暖。”冯健说,雷锋有一个作家梦,更有一颗无尽感恩的心,他从绝望的生活中,找到了希望的曙光,升华成对生活的热情,也才有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人生信仰。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用自己22年的人生回答了这个问题。时任望城县委书记的张兴玉曾回忆,在一次谈话中,雷锋说:“将来不论革命需要我干什么,我都想做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

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淳朴、善良、真诚而坚定。他的名字,也如闪光星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出葬时,抚顺市近10万市民自发护送他的灵柩。

1963年,雷锋家乡的湖南更是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10多万人收听了学雷锋的广播大会,助人为乐、好人好事、不计名利、干一行爱一行……人人争当螺丝钉。”回忆那个热烈的年代,冯健感慨不已。“我是雷锋家乡望城人。”望城人在外地自我介绍时,总会这么自豪地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朵花开千叶红。毛泽东主席六讲雷锋,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说:“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 ”。截至2018年,湖南雷锋纪念馆新馆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0多万人次。学习雷锋,各地在行动,先进集体和雷锋式优秀人物不断涌现。雷锋,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湖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指导 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秦慧英 视频 张劲夫 视觉 陈青青 实习生 马艺菲

责编:刘颖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