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约非洲丨“我把家人也带到了非洲”
新湖南客户端.头条轮播图
2019-06-15 07:04:12

“我把家人也带到了非洲”

——记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艳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勇

“80后”广西姑娘李艳萍,2008年从中南大学法语系毕业后,进入袁氏种业公司,随即被派到远在非洲的岛国马达加斯加,负责推广杂交水稻。如今,她把丈夫、孩子、婆婆也带到了非洲。

“我记得第一次到马达加斯加是11月,下飞机的时候已是晚上,除了机场有点亮光,周围一片漆黑,路上也没有路灯,给人的感觉是这个国家很贫穷。那时候根本没想到我能坚持到现在。”

在中国,杂交水稻早已家喻户晓。但在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直到2007年才被中国政府援助项目引进过来。李艳萍告诉记者:“水稻是这个非洲国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这里耕地资源丰富,但水稻产量很低。这里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一开始很难接受杂交水稻这个新生事物——与他们祖祖辈辈种植的可以自留种子的常规稻不同,栽培杂交稻需要年年花钱购买种子。”

担任法语翻译的李艳萍,从2010年开始,主要任务就是培训当地农民,并通过高产示范带动更多农民发展杂交水稻种植,助力该国破解粮食短缺难题。

在每一个水稻主产区,在极其简陋的房间里,李艳萍和同事们自备投影仪、电脑等设备,自制杂交水稻相关材料,给当地农民“传经送宝”。“一天下来,常常口干舌燥,感觉喉咙要冒烟了。我们团队用的一台皮卡车,3年跑了20万公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下来,在马达加斯加的博爱尼等水稻主产大区,许多农民逐步认识、接受并开始栽培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增产效果明显,马达加斯加进口大米的数量开始下降。这让当地一些大米贸易商的利益受损。于是,针对杂交水稻的谣言甚嚣尘上:杂交水稻是转基因的;杂交水稻有毒,种了杂交水稻,周围常规稻都被毒死了……

李艳萍和同事们不得不加大培训力度,并请马达加斯加农业部门也参与科普宣传,广而告之:杂交水稻不是转基因的,它在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针对杂交水稻有毒这个奇怪说法,李艳萍和同事们赶赴谣言起源地伊塔西区了解实情。原来,那里发生洪涝灾害,稻田中的禾苗几乎全部被淹死,只有接受了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的一户农户种的大约1公顷杂交水稻还存活,并获得高产。当地一个有一定水平的农业技术人员被人收买,故意散播谣言“杂交水稻把当地水稻的养分吸收了,所以杂交水稻没死,当地水稻都死了”。李艳萍和同事们请该国农业部检疫人员一起到现场取样化验,证明杂交水稻根本没毒,他们又在现场举行了一场杂交水稻科普培训,农民纷纷拍手称快。

李艳萍介绍:“为了实现‘马达加斯加15%的水稻面积(20万公顷)种植杂交水稻’的目标,我们想方设法跟当地小额贷款机构合作,与当地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同推广杂交水稻。”

印度洋贸易公司是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袁氏种业公司海外子公司)在当地最大的合作方。刚开始时,印度洋贸易公司只尝试种了5公顷杂交水稻,没想到产量达到9.9吨每公顷,几乎是该公司常规稻产量的5倍。第二年,该公司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公顷。

2017年,马达加斯加政府把“推广杂交水稻”定为基本国策。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李艳萍一步步提拔为副总经理。而她,也越来越爱上了那片土地。

“我把家人也带到了非洲。”李艳萍的丈夫是长沙人。2014年准备结婚前,她跟爱人说,自己没法离开马达加斯加,没法离开杂交水稻推广。没想到的是,从未接触过农业的爱人不但非常支持她的工作,而且自己也跟到马达加斯加工作了。如今,他们的小孩在马达加斯加上学,婆婆负责帮忙照顾小孩,只有公公留在长沙。

[责编:张劲夫]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