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多方着力,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
新湖南 • 风向标
2018-11-07 07:29:06

陈英

乡村地幅广阔,拥有丰富的农、林、渔、牧、生态、水利等资源,农村人口消费潜力极大,振兴乡村既是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要实现这些既定目标,需要回答好一个根本问题,即“由谁来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在有创意、敢创新、能创业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高速发展,对农村形成了强劲的人才吸力,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从事农业对家庭收入的贡献率同步降低,青年一代多跳出农门或外出打工,农村成为老人、儿童与妇女的驻留地。农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需要有担当的指引者、有能力的领导者、高素质的参与者,人才缺失已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突破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可从三个方面着力。

——打破城乡结构壁垒,促进人才流动,使人才“进得来”。

乡村振兴应面向全社会开放,不仅需要农村劳动力与本土人才的回流,而且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各行业人才。推动人才跨城乡流动、使人才自然流向农村,需要突破城乡户籍管理壁垒,破除根据户籍区分“城里人”与“乡里人”的身份认证,改变户籍与福利合一的规制,使懂农业的人能从事农业、爱农村的人能进农村、爱农民的人能参与农民工作。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变农村住户与土地的被动权属关系,进一步明确“三权分置”,在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重点放活经营权,鼓励土地流转,提升土地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率。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现代化发展。要强化政策引导与扶助,倡导大学生回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就业与再就业的一个重要窗口。

——激发乡村活力,提升吸引力,使人才“留得住”。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只有宜居的乡村、振兴的乡村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生态环境良好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振兴需要大力发挥这一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由政府规划引导、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生态便捷的乡村社区,使其成为人才自愿选择的宜住地。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助力,人才倾向于聚集在具有更多发展机遇的地方,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全力推动,发展乡村旅游业、农业产业、庄园农业、景观农业,制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发展机会,对人才形成经济吸引力。城乡协同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前提,只有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保障、具有同等的社会尊严与自信,才能解决人才长驻农村的后顾之忧,使投身乡村振兴的人才全心全意服务乡村。

——构架多元培训机制,筑就人才成长平台,使人才“输得出”。

乡村振兴需要各行业、多层次人才,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培育体系与多元化的人才成长机制,有助于推动乡村从“人才输血”向“人才造血”转变。应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用活农业杰出人才培养专项、创新工程等资助项目,面向农业高新尖发展,着力培养一批引领农业科技发展的高层次科研人员,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面向农、林、渔、牧的职业培训体系,把职业教育融入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让乡村成为职业教育最大的人才成长实验室;联合社会办学力量、产业培训、企业培训等,扩展针对农民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职业培训,普遍提高农民农用技术与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抓实乡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采用定期举行基层党员轮训、基层干部培训、人才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层干部管理水平与业务素养。

乡村振兴人才瓶颈问题需要多方着力、协同推进方能有效解决。前期在政策上给予积极引导与激励固然重要,也更需要在逐步发展过程中打造富有吸引力的美丽乡村、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使人才自愿长久驻于乡村、学于乡村、服务乡村。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姚茜琼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