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大江奔流丨记者手记:叫我长江人
新湖南 • 风向标
2018-08-02 08:09:30

生活在长江边的人们眼中,长江是什么样子?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连日来,“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走过了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记者行走在长江边,来到两岸百姓中,记录长江人的寻常生活,倾听长江人的长江情怀。

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居民 宛家容:这就是搓冰粉的那个籽籽,你看这里面,就是这种籽籽搓的,这就是冰粉。

在四川宜宾市郊19公里处 长江南岸的李庄古镇,我们经过了一家卖冰粉的小吃店,小店的位置距长江不足百步。

记者:你们是一直生活在这个长江边上么?

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居民 宛家容:嗯,土生土长的,这房子几十年了,我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三代人了,我外公是拉船的。

三代人吃长江水长大,老一辈辛苦在江上拉船维持生计,如今,一家人住在古镇中统一翻新的老屋,在逐渐知名的旅游景区外卖一碗5块钱的冰粉,知足安乐。

记者:那现在我们觉得生活怎么样?

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居民 宛家容:现在肯定好了啊。那肯定的了。

宛家容女婿:我们这边树多的很,青山绿水的。我们离长江不远,吹一点风,凉气就上来了。

享一股清风、望青山绿水,好像就是长江边普通人的生活日常,我们所到多处,感受到的是他们安逸、满足的生活态度。

记者:生活在长江边上是什么感觉啊,大爷?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 居民:生活在长江边上,这一番风水都好看,又凉快。我觉得生活好的很,谁不说我家乡好啊。

如果只看到了长江边上,人们安于生活的一面,就好像只看到了长江水缓缓流淌的温柔;而长江勤勉开拓奔流到海、生生不息的一面,也在我们遇到的人身上,展现了出来。

杜海珍和吴丰术是一对在长江重庆云阳段做清漂工作的夫妻档。清漂,是个听起来富有诗意的名字,而你掌舵来我清漂的工作配合,更是让人觉得浪漫。但在炎炎夏日,洪峰过后,每天从江上捞起十吨左右的漂浮杂物,艰辛打破了所有的诗意浪漫。

重庆市云阳县清漂工人 杜海珍:这个抓耙,这十几年不晓得用坏了好多把,有时候一天都要用坏一把。

穿着厚厚的救生衣,伴着反复不停的打捞动作,挥汗如雨。但开朗、乐观的杜海珍有着自己的排解方式。

重庆市云阳县清漂工人 杜海珍:累了转过来看一下长江,觉得还是苦中作乐,我最喜欢看冬月里(蓄水期)的长江,那个水又清、又宽阔,觉得还有点漂亮。

苦中作乐,不变的是长江人乐观的态度,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长江的情怀。沿江行走,这一路,这样的人,杜海珍夫妇并不是个体。

云南省丽江市石鼓镇大同村护林员 徐占红:我护林已经有三年了,每天就吃过早饭一个人就带上刀子就去山上了,修修树枝什么的,挺枯燥的,慢慢的,它成林了,心里美滋滋的嘛,自然环境好了,游客也多起来了,地方的经济也发展了。

经过了不少水,走过了不少山,看到了许多江边人,我们也在不断理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路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我们看来,这十个字的终极目的就是保护母亲河,留住人们所享的清风、青山和碧水,让他们可以安逸地祖祖辈辈生活在江边,养天年、育子孙。

而在当下,我们看到不仅仅是政府、干部在为保护母亲河转变发展思路,普普通通的长江百姓也共同为守护家乡、创造美好生活,主动而为。当然,我们希望能有更科技的方式方法和更严格的保护制度,让杜海珍夫妇抓耙上捞起的重量能减轻一点,也有更多的号召和更好的对劳动者的保障,让陪伴徐占红护林种树的人多一点。为长江留下一江碧水、为人们留下一份乡愁。

责编:王铭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