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峰:“这20年没白干”
新湖南客户端.头条轮播图
2018-07-20 07:00:2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孙敏坚 通讯员 李琰卓

乘着乌篷船沿檀江河顺流而下,染好晾晒的蓝印花布在河岸一侧随风起舞,把檀江河也映照成了靛蓝色。

停船上岸,先参观蓝印花布织就的工艺展,再动手染一块蓝印花布,临走前给朋友捎上几个小物件……

这是镇党委书记唐旭峰为邵阳县下花桥镇绘就的美好蓝图。“我们去年捧回‘全国特色小镇’的国字号招牌。现在,小镇的整体规划已经出炉,‘三通一平’也搞好了,正在火热招商中。你们要是再晚几个月来,就能看到一座以蓝印花布为主题的精致小镇,有吃有玩还有得买,你们一定会喜欢。”唐旭峰有些许遗憾,但更多的是憧憬。

从1999年8月作为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分配到邵阳县算起,今年42岁的唐旭峰已经在乡镇工作了整整20年,前后待过5个乡镇,是名副其实的“老基层”。“乡镇琐事杂事最多,人情冷暖最多,锻炼和收获也最多。”唐旭峰说,在基层20年,有苦也有累。但每次想到能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想起乡亲们亲切朴实又满怀感激的笑脸,他就觉得“这20年没白干”。

2012年3月,唐旭峰被派往素有“邵阳小西藏”之称的黄荆乡任党委书记。刚来没几天,唐旭峰就体会到了“小西藏”的艰苦。

“黄荆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上多是石头和溶洞,地表层存不住水。”唐旭峰说,乡政府的水龙头要么停水,要么是浑浊不堪的臭水,全乡其他地方的水质可见一斑。

唐旭峰决定先从这块硬骨头“啃”起。他一边走访各村落熟悉情况,一边实地勘测规划水源地。当足迹踏遍黄荆乡的每个角落后,唐旭峰心中终于有了谱:在狭长的黄荆乡两端各建一个大水厂,各辅以建设一个小水厂,保证水质;巩固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山塘,保证水源。

唐旭峰争取到了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扩建4个水厂和11处人饮工程,彻底解决了黄荆乡1.2万人的饮水难题。他还通过多方筹资,同步实施了电网改造、危房改建、幼儿园和中小学改建等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基础设施上来了,产业发展也要发力。唐旭峰根据黄荆乡“山高风大日照强”的地理优势,提出了“山上种油茶、山坡种药材、山下种烤烟、庭院搞养殖”的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抓好油茶、烤烟、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和养蜂、药材、高山无公害蔬菜三大特色产业。4年时间,全乡烤烟面积从110亩发展到2000亩,投资5亿元的光伏发电项目稳步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540元增加到2015年的7435元。

2016年3月,唐旭峰调任下花桥镇党委书记。下花桥镇临近县城,条件更好,项目更多,民情也更复杂。

果然,上任第一天,唐旭峰就被人堵了门。几十位拆迁待安置户等在他的办公室门外,要求解决“历史欠账”。唐旭峰不急不躁地了解清楚事情始末后,又接下了这块“烫手山芋”。

“他们的诉求不过分:一是补足拖欠的过渡安置费,二是尽快把安置房用地划分到户。”唐旭峰经过2个月的走访摸底,搞准了问题的症结。随后,他主持召开下花桥镇拆迁大会,现场将过渡安置费发放到拆迁户手中,并整理完毕安置用地,年底全部划分到户。拆迁户们喜不自禁:“这个书记有魄力、有能力!”

能力要用成效来说话。唐旭峰连续5个月未休假,常常利用双休日和夜晚走访调研,思考下花桥镇未来的发展方向。唐旭峰在走街串户中了解到,从民国起,下花桥镇就有了蓝花布印染技艺,目前还有印染作坊在生产。于是,他邀请邵阳学院的民俗专家在当地深入挖掘了3个月,整理蓝印花布的非遗文化亮点。

经过科学谋划,他提出了创建“国家级非遗艺术小镇”的思路,以“蓝绿红”三色资源立镇,挖掘壮大蓝印花布等非遗文化、绿色现代农业和红色旅游产业,打造“非遗文化+商贸旅游+乡村休闲”的发展模式。以申报全国蓝印花布非遗特色小镇为契机,下花桥镇启动了辖区内檀江流域生态治理,实施城乡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对老城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等工作,助力全国特色小镇建设。2017年8月,好消息传来:住建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上,邵阳县下花桥镇榜上有名,唐旭峰离他的“蓝绿红”梦想又近了一步。

任下花桥镇党委书记两年多来,唐旭峰成功化解历史积案5起,完成征地662亩,拆迁房屋156座,处理各类项目纠纷523起;培育壮大了五金建材、非遗文化、商贸旅游等产业,带动周边近2万农民就业。在他的带领下,下花桥镇连续两年获评“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优等乡镇”称号。

[责编:秦慧英]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