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以“金桥”架起“高桥”,用家风带动民风
新湖南客户端
2018-03-04 06:54:56


好家风带动好民风

——长沙县高桥镇“家训村”见闻

湖南日报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云武 李治

初春时节,长沙县高桥镇的梅花开得娇媚可人,清香扑鼻。梅花,香在金桥村。

金桥村,位于长沙县高桥镇东部,距离县城星沙20公里。这里不论是乡村小楼还是平房农宅,每家每户都将家训雕刻在大门口的木刻牌匾上,用以日日自省。这是远近闻名的“家训村”,故事特别多。

族谱传承家训

2月28日中午,记者跟着高桥镇党委副书记陈昱烨走进村民罗仲璜的小院里。阳光正好,陈昱烨捡起地面案板上的菜刀,帮68岁的罗爹爹剁起了晒在院子里的包菜。罗爹爹则郑重其事地从屋内拿出一个深色木箱,搬出里面的族谱。

翻阅30本罗氏族谱,记者看到最早记有宋朝祥兴二年的字样,那一年是1279年。透过老人挺直的脊背和泛黄的线装族谱,记者仿佛看到了这个氏族的根脉。而一本本族谱背后,正是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提起祖辈,行伍出身的罗仲璜讲话特别有底气。他娓娓道来:族谱1948年修订过,靠他奶奶和母亲一路保存下来。2013年又进行了一次修订。

族谱里记载的家规、家训有数十页,罗仲璜提炼出12个字:“不义之财勿取,合理之事则从。”

家训孕育好家风。罗仲璜说,重要的是心口如一。两年前一场大雨,让村里一条水泥路被砂石掩埋,担任过村支书的罗仲璜和邻居一锄头、一铁锹地将泥土清理到路两边;村里的寺庙无人看守,担心公共财产丢失,罗仲璜义务看护;山林防火防盗,需要有人巡逻打扫,他又不计报酬地将责任扛了起来。

如今,老人的儿子罗炼也茁壮成长起来。2010年,罗炼从安徽一所高校毕业,成为湖南平江贫困山区的一名特岗教师。如今已在长沙工作的罗炼说,不管是什么岗位,都要把家风传承好,发扬好。

家训春风化雨

金桥村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就以“四十八家茶庄”一条街享有盛名。当地政府近年来征集“我们的家训”,对金桥村各家各户留传的祖训进行总结和提炼。

短短几句家训,既成为当地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成为当地民风向上、向善、向美的风景线。

如村里的王新平7岁时因为触电,失去了双手,右肢基本被截,左手只剩下不到2厘米长的残肢。这个在外人看来的“可怜人”,从小就天天用嘴巴叼着铅笔练习,大一些的时候趴着骑自行车,最远骑到了50公里以外的橘子洲。

几年前,他看到一位村民被高压线电倒,趴在水塘里面一动不动,他克服着自己被电击过的心理恐惧,把人救了起来。后来,从小在河里洗澡的王新平在村边的金井河又救了一名溺水者;一个夜晚,还救起一位从2米高的田埂上摔下的老人;又有一次,和村民一道救起一位被耕田机压倒在泥水里的大汉……

(记者与采访对象合影)

村民熊加志也有一个冬夜下河的故事。 那是2016年正月十三,被呼救声惊出门的熊加志赶到河边,发现有人跳河,便扑进水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人拖上了岸。熊加志和妻子将人救回家,并烧起了柴火取暖;听见动静的村民们纷纷来帮忙烧热水、煮姜茶、烘衣服,“那天晚上的火,烧得好大,不断地添柴。”熊加志至今回忆起来,都激动不已。

在金桥村,还有不离不弃、细心照顾高龄婆婆的易淑莲,捐房子出来做公益活动的村小组组长刘新平,义务修缮、维护古井的柳伯祥……在家训、家风的影响下,该村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陈昱烨告诉记者,“家训村”里的好家风曾被搬上舞台,在“欢乐潇湘 品质长沙 五彩星沙”群众文艺汇演活动中展演达90余场次。青年诗人李小军以这个“家训村”为背景创作的《家风》一曲,经湘籍著名青年歌唱家王丽达和汤子星夫妇深情演唱后,在“唱响星沙”全国征歌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长沙县通过深入宣传、研究解读、学习讨论、有奖征文等形式,让家规家训走进家庭、走进广场、走进文化礼堂,引导人们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文明风尚。


责编:谭思敏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