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家谱寻根·风范丨张谷英村(2):六百年来孝友风
新湖南 • 湖湘风采
2018-02-06 18:19:05

家谱寻根 传承好家风·风范

张谷英村:六百年来孝友风

——张谷英村传统家训家风故事之二

特约通讯员 李桂龙

渭洞笔架山下的张谷英村,历经数个朝代的变迁,至今仍存古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有大小房屋1732间,厅堂237个,天井206个,巷道62条,石桥58座。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这座“民间故宫”与北京故宫在建筑年代上可以进行类比。然而,张谷英村古建筑群至今还是同族人聚居,血脉纯粹,和谐共处,令人称奇。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大家族的福泽,不可能永久保持,到了第五代就没有了。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张谷英这个并不显赫的民间家族,六百年来绵延不断、聚而不散,至今仍有2700多人同住在一片屋檐下呢?这奥秘就镌刻在张谷英村的牌坊之上:孝友家风。

清代孝友家风故事

张锦山作《劝孝歌》

清嘉庆年间,廪生张五楼病重,年甫三十,还没有儿子。临终之前,他要妻子改嫁。他妻子谢氏说,要我改嫁可以,但必须给你立个后(办承继)。于是,族里公议了三天,便把侄子张锦山承继过来。侄子承继过来后,谢氏就更不改嫁了,而是含辛茹苦地抚育这个继子,88岁去世。其事迹纳入了县志。

微电影《劝孝歌》剧照


张锦山长大成人后极为孝顺,为了感恩母亲,于咸丰十年写下了一首催人泪下、字字真情的《劝孝歌》。全文八章,共510韵、7140字,开头几句是这么写的:“劝善书多皆切己,我劝为人从孝起;堂前父母大如天,须知万善孝为先……”

《劝孝歌》写成后,以手抄本在张谷英村男女老少中广为传颂。后人称其“绘影绘声之笔,呕心呕血之文,岂独传家之宝?实为度世金针!”2015年8月11日,张谷英村《劝孝歌》童谣上线中纪委网站,几天时间点击突破50万,火爆全国,并荣获第五届湖南艺术节金奖。

张绍昆割股医亲


当大门左侧有一座叫虎形山的小丘,丘下有一处简陋的坟墓,村里人叫它“孝子坟”。斑驳的石碑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清光绪年间,张绍昆的继母陈氏身患顽疾,久治不愈。一次,她头疼复发。正好张绍春打柴回来,见状心如刀绞,但又无计可施。突然,他想到曾有人说过“人肉可治顽疾”,于是悄悄地从大腿上割肉煮给母亲吃。继母后来又健康生活了二十多年。他去世后,后人写了一副挽联:“侍伯母无异生娘,割股恐人知,孝心家宜千古颂;待诸弟如怜爱子,孔怀唯我最,梦魂顿系五更愁。”

张蛰兮视侄比儿

清朝初期,张蛰兮少年时期就父母双亡,接着哥哥、嫂嫂又去世了,留下一个叫张官贤的侄儿由其抚育。张官贤成人后,张蛰兮为他娶妻成家,胜过亲父。

张蛰兮有四个儿子,分家时,张蛰兮却把财产一分为五,侄儿与儿子是一样的。分家数年后,张蛰兮又喊来族中长者,拿出一包银子对侄儿说:“是累累者,公有也,吾虑汝未能理家,故秘藏有待急需。今汝贤,故出之,父兄财产岂吾宅私藏?”张官贤不受,张蛰兮就强制分了一半给他。

张绪彬百口不分家

张谷英村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清朝嘉庆年间,谷英公第16世孙绪彬、绪栋兄弟和睦,全家共有百口人没有分家,全家规定按时作息,按时开餐,按月领取零花钱。婴儿一同放堂屋里照料,哪个小孩饥饿了,有乳的妇人就先喂哪个婴儿的乳……这一百口不分家的故事,流传至今,为人称道。

族谱中的张谷英村牌坊


百善孝为先。“孝父母”是张氏家族的第一条家训,“友兄弟”为第二条。“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兄弟姐妹同气连枝,血浓于水。孝和友,一个是纵坐标,一个是横坐标,标绘出了这个民间古村落绵延不绝、聚而不散的文化密码。它穿越明清风雨,沐浴朝晖夕阴,滋润着这个古老的家族,薪火相传,灿烂不熄。


(作者 李桂龙,岳阳县人,省作协会员,在《芳草》《延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数十万字,曾师从何光岳研究家谱文化,著有《湖南李氏源流史》等。)

互动:你有“谱”吗?欢迎来晒!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来历吗?知道自己的祖辈曾在中华热土走出怎样的迁徙轨迹,书写怎样的奋斗史,甚至出过哪些名人志士,留下了哪些家规、家训吗?

若你家有“谱”,欢迎来晒!即日起,新湖南客户端读者可将你的家谱相关图文故事以及您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jiapuxungen@163.com,或者拨打联系电话18673102714,欢迎晒家族历史、晒家风家训,春节将至,我们共话乡愁。


责编:杨柳青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