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零公里处丨奉荣梅:一洞三月明千载
新湖南 • 专栏
2017-08-31 16:23:11

零公里处丨一洞三月明千载

文、图丨奉荣梅

出湘南道县县城,向西北驱车二十余公里,一路皆为奇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万亩平畴上,不时突兀起一座或数座石峰,如仙山楼阁,如宝笼山寨,如雄狮猛虎骆驼……青翠叠嶂姿态万千的山峰,就像桂林的象鼻山骆驼峰一样,任凭你去想像和命名。

停车处,已是海拔千余米的五岭之一都庞岭的东麓,眼前拔地而起的或浑圆或陡峻的群峰中,远远可见一峰腰间挂着一轮月牙儿,皎洁,明净。这就是被徐霞客赞为“永南洞目第一”的月岩。

从东拾级入洞,仿若进入一座古老的城阙,洞门有十几米宽高,穹隆半掩。抬眼西眺,形同新月初露。虽是盛夏六月,阵阵阴风从洞里扑面而来,甚是清凉。移步下入洞底,头顶上的“月亮”,由缺逐渐变圆,如钩,如镰刀,如小船,变换成上旬的“月亮”。步入洞底,岩顶上透天光,宛如一轮满月近在咫尺,成为“望月”。

洞内峭石环壁,岩石莹白如玉,璀璨奇丽。洞顶有股清泉流下,飞珠溅玉,水花四射,冲雕出或尖或圆的簇簇石笋,丛丛虬树顽强地在峭壁上摇曳滴翠。洞中竟奇异地横亘着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茂林修竹,蓊蓊郁郁。据说,这绿荫丛中曾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八角亭,是唐代文学家元结任道州刺使时所建,可惜现在只空余几块瓦砾了,不然,小憩亭中,望那股如从头顶月宫流泻而下的玉泉琼浆,更会有一种置身广寒深处的飘飘欲仙的感觉。

十万雄兵下道州,

征途得意月岩游。

云横石阵排车马,

气壮山河贯斗牛。

烽火连天燃落霞,

日月纵横昭金瓯。

天生好景观不尽,

余兴他年再来游。

此为洪秀全率太平军从全州进入道州修整,在领略一洞三月的月岩胜景后,写下一首诗歌。元结、徐霞客、顾宪成等均在月岩有足迹与诗文。

洞中峭壁上,镌刻着南宋宗室赵汝谊,王阳明弟子徐爱、刘魁等,钱达道等宋明清及近代众多文人骚客手迹58方,辨别落款依稀可见淳熙、景定,明代正德、嘉靖、万历等年代字样。题刻有“浑涵造化”“道在其中”“理学渊源”“鸿蒙一窍”“先天道体”“广寒深处”“风月长新”等,隶、楷、草等多种书体,题刻者多为地方名流。

我摩挲着这充满古韵的摩崖石刻,从它们历经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洗礼而模糊的字句间,觅读着这天生皓月千百年来曾照耀过的无数游人的旅痕。

沿洞左壁,有仅容一人的石阶曲折而上攀,一步一步地接近云朵漂移的月宫,仿佛伸手可折月中婆娑的桂枝。左洞壁腰间有一小溶洞,挂满石钟乳,似“仙人床”“仙人帐”,洞外有“仙人桥”“仙人田”等,煞是逼真。

三五个山里的孩子,攀在洞中山梁的大岩石上,对着洞壁发出“哟嗬、哟嗬”的吆喝声,惊起群群燕子绕洞壁盘旋嘶鸣,燕影把眼前那轮玉盘剪成碎银,像要撒落我们一身清凉。这冬暖夏凉的洞崖,成了鸟儿们的极乐世界,数以万计的燕子,在那悬崖绝壁上筑巢,繁衍子孙。

穿过近一公里长的岩洞向西行,走走停停地不时抬头看洞顶的“月亮”,它又由圆而缺,像小船、像镰刀,成为一弯“下旬月”。快到西洞门时,那“明月”最后只有一钩了。西洞门比东洞门要阔大一倍,从洞底一攀上来,顿时豁然开朗,极目处,峭壁争霞,孤峰限日,如屏,如戟,如牅,如笏……幽岫含云,清流蓄绿,潆洄如带。

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平旷田野里,村舍俨然,有农人扬鞭,鞭下犁耕秧田的却非老牛,而是一匹骡马。在这湘南的村落里,马的嘶鸣和鸡犬声相闻,别有风韵。

相传,月岩曾是理学开山鼻祖、宋代著名文学家周敦颐少年时代的游玩、治学之地。其一洞含三月、洞中含月、月中含洞的神奇造化,蕴含了盈则亏、亏则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深刻哲思。据说,这对他后来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曾有重要的影响。的确,如此静谧恬淡的清凉世界,确实是个幽妙芳洁的赏风月、吟诗文、悟玄理的佳境。

千百年来,历代名士、政客和游人的足迹,都湮没在蔓草砾石中,只有那轮星移斗转周而复始无穷变化的“月亮”,始终明亮如一。

作者简介】

奉荣梅,中国作协会员,资深编辑,专栏作家,主创散文随笔与读书札记。近二十年来倾心湖湘文化遗址田野考察,撰写“道州旧影”、“古代寓湘文人寻踪”等系列历史文化散文,在多家报刊开设读书、历史随笔专栏。 出版散文随笔集《浪漫的鱼》《寒花淡影》《迁客骚人潇湘情》(合著)《品读长沙·风流人物》等。

责编:李婷婷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