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建设岳麓山大学城,专家学者有这些金玉良言
新湖南 • 湘江评论
2017-06-30 07:25:36

导读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创新的沃土。

致力于提质、创新发展的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牵引着国内外无数关注的目光。我们应如何按照省委决策部署,努力使这片饱含创新因子的土地成为长沙宜居宜业的发展新城、全省知识经济的核心引擎、全国科教创新的靓丽名片?本报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找准突破口,推进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创新发展

朱佩娟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位于长沙市岳麓区,自然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多名院士、教授及专家学者,是湖南高等教育的“高地”。其中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主要高校部分校区之间,校区与景区、城区之间没有围墙阻隔,具有开放共享的天然格局。另一方面,大学科技城目前也面临着产学研体系不完善、企业集聚度低、优秀人才流失、地域狭小逼仄、校地矛盾频生等问题。

破解上述问题,创新发展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要素的合理流动配置,打造新型科教、文化高地,对推动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强化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以及长沙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大幅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现有基础,建议以机制创新、规划引领和项目带动作为突破口,有序推进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的创新发展。

1

聚力机制创新

构建以大学科技城为核心的区域开放、创新发展体系

良好的机制体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增长。

纵览全球知名大学科技城(园),其建设之初多以机制创新为着力点。比如世界最知名的电子工业发源地硅谷(Silicon Valley),就是由斯坦福工业园区、斯坦福研究院演变而来,其最初的成因是加州政府为了留住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高校的学生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创新是最大亮点:斯坦福大学成立斯坦福研究院,通过举办“荣誉合作项目”,向美国西海岸公司开放课堂,对工程师进行培训;建立斯坦福工业园区,吸引、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进而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

上海松江大学城作为现今中国规模较大的大学园区,也采用了大量新机制、新模式。比如打造开放式新型大学群,校与校之间没有围墙,仅靠绿化带或河流划分,一校一貌、资源共享;采取多元化投资模式,通过松江区政府出土地、“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建校、学校长期租赁,实现资源共享化、后勤社会化、管理集中化;通过学分制、聘任制、允许跨校选课、兼课等制度创新,实现各高校学科优势互补,使上海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给松江带来了大量商机和人力资源。

同样,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也应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重构整个利益链条。注重完善行政功能,打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壁垒、清除高校与地方的合作障碍;以大学优势学科科研成果为基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为支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校地共建共管机制、多方沟通交流机制、资本运作机制、产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专业化服务机制,构筑区域开放创新系统,使大学科技城成为湖南创新开放的重要承载区和示范区。

2

致力规划先行

强化大学科技城历史人文特色塑造与“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理念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应做好各个层次规划的衔接,上至湘江新区、市级总规,下至分区控规、专项规划等,并注重形成自身个性与特点。硅谷的创新环境与包容失败的气度,武汉大学里的“最美樱花”,厦门大学是大量影视作品拍摄地——种种特质通常是大学科技城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植根湖湘文化沃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中更应弘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致力于创新创业项目就地转化,打造领先中部、全国一流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区校合作示范区,让本土毕业生乐于留区创业、外埠人才慕名前来发展,从而实现“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

在发展理念上,应树立校区、园区、景区、城区“四位一体”共赢发展目标,构建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功能、产业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整体格局。强化地方、高校资源的整合,园区、景区、城区在重大项目、科技园区建设、环境整治、宣传氛围营造等方面应积极与高校对接;通过协同规划、资源共享,各高校应积极打破“文化孤岛”“教育孤城”的封闭阻隔,注重发挥大学城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思想库和产业孵化器作用, 形成教育、研发、生产一体化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各级政府应以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引导大学科技城发展从粗放拆建型向内涵提质型转变;通过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强劲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关联效应和产业提升效应,向世界展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历史与现实交融、院校与地方共生的新形象。

3

着力引入重大项目

提升以大学科技城为引领的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集群功能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应坚持“项目主导”,优先引入、建设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重点项目。

要通过重大项目促进大学科技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建议以分类整治、交通改善、生态修复、产业导入四大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建设、麓山南路综合整治、后湖国际艺术园拓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包括地铁在内的公共交通系统;丰富景观设计,激活剩余空间,比如通过嫁接、缝合、并置、植入、异化等手段,使街边小空地变成小花园、小音乐厅,废弃工厂变成咖啡馆、创意工坊;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推手,促进大学科技城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突破发展、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提升产城互动与融合。

要通过重大项目落实大学科技城科学规划和产业布局。围绕“东核是以大学城为主体的创新研发和孵化核心区”“西核是以高新技术孵化、中试、产业化为主体的创新转化核心区”“过渡带是以科创服务、景区综合服务为重点的高端服务区和生态修复示范带”的大学科技城规划定位,一方面,区内重点高校应努力完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助推力,又大幅提升大学城的地区影响力和全球知名度;另一方面,在大学科技城重大项目建设中,应坚持存量规划为主、增量规划为辅。比如针对存量空间的环境综合整治和交通问题,不一味大拆大建,而是将改造方案与彰显学校文化功能相关联,以规范商户经营、美化环境、增加开放平台和场所为主。在以景区综合服务为重点的高端服务区和生态修复示范带,应努力营造出学术、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氛围。要通过校区与城区、景区的环境共通、生活共融,校区与园区的产研互助、资源共享,进一步激发大学科技城的创新潜力与活力,全面提升其国际化、现代化水平,使其成为湘江两岸最富开放创新元素的综合功能区和产业集聚区、湖南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展示地。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城乡规划系副教授)

新闻多一点》》》

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学科技城

唐曙光

世界上以产业而兴的城市有盛有衰,唯有以教育而兴的城市永不衰落。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优势得天独厚,有基础、有条件成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示范区、排头兵,建设全国领先的自主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国家一流大学科技城,打造最靓的城市名片。

始终坚持科学前瞻的思维方法。建设大学科技城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科学谋划、高效推进。坚持系统思维。用整体、连续、开放的观点看待大学科技城建设,将其作为长沙和湖南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提升城市品质和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内容来抓。特别是湘江新区牵头抓总,应加强规划、指导、协调、融资和平台建设;坚持融合思维。推动大学城各相关主体不分彼此、发挥优势、高度融合,实现校区、景区、园区、城区“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国乃至全球最美的大学城;坚持共赢思维。将大学科技城作为创新创业的共有平台,建立合作共创、校地一体成果转化机制,让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大学城规划设计、产业布局和整治建设,并且都能从中受益;坚持创新思维。用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破除瓶颈,构建科教创新体系、文化创新体系、机制创新体系、服务创新体系,把教育优势变成科技和生产力优势。

着力实现大学与城市互生互长。建设大学科技城必须打破“围墙”,联动建设与发展。科学规划引领。用五大发展理念、国际视野谋划发展,推动多规合一。用“绣花功夫”深化大学城详规、产业和交通规划等,使其教育、科技、生活、产业和服务品质都有明显提升,让更多大学毕业生愿意留在长沙创新创业,让科技人才足不出大学城就能潜心科研、转化成果、舒心生活;打破“围墙壁垒”。协调大学内外的环境氛围,既打破物理上的围墙,也破除思想观念的围墙、行政级别的围墙、行业分割的围墙,深入推进共建共享;精准精细整治。实施品质提升工程,集中力量开展重要节点、重点区域整治,让高校师生和周边市民眼前一亮。要科学策划大学城业态,精准保留、引进、调整业态,精细到每一栋房子该不该拆、如何建如何改、功能定位怎么样;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大学城内涵,杜绝外延式发展扩张。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和规模、效益、质量均衡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重点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

重点打造人才和创新“双高地”。建设大学科技城必须打造人才、创新“双高地”,让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集聚高端人才。放大国家级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校聚集等平台叠加效应,集聚一流人才,特别是引进一批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凝聚一批高水平的设计师、工程师和技师队伍,建设一批懂专业、懂经营、懂市场的管理人才队伍,打造引领科技进步的人才高地;推进创新创业。充分激发蕴藏在高校师生中的巨大创新创业潜能,统筹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力量,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功能平台,携手共创共建。重点建设桃花岭科创服务区,打造成果中试孵化基地,加快产业导入,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支持中南大学研发总部、湖南大学云智园、阜埠河路文化创意一条街、湖南师范大学二里半科创中心建设;转化科技成果。坚持政府搭平台、大学为主体、资本为纽带、市场化运作,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转移转化新格局,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鼓励研发团队直接转化科技成果和技术转移。

切实强化大学科技城发展支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学科技城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强化基础支撑。加快校区、景区综合整治,实施景区生态修复和城市设施修补、提质改造,打造大学科技城示范街区。分流过境交通,转移旅游交通,完善慢行体系,建设智慧交通。加快海绵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真正让大学科技城功能完备、脱胎换骨,让高校师生、周边居民生活更美好;强化金融支撑。采取PPP、城市和产业基金、引进社会投资等方式,为大学科技城建设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支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发起设立科技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机构,引进专业风险投资公司在科技城设立分支机构,与国际知名创投机构建立投融资合作机制,形成多元投入支持;强化制度支撑。建立适应大学科技城发展的制度生态,以制度创新实现创新资源、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营造公平、公正、开放的竞争环境,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唱响大学科技城建设的“大合唱”。

(作者系长沙市政府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

新闻多一点》》》

提质岳麓大学城 打造双创主阵地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大学城是指高等院校相对集中分布的城市片区,普遍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创新活跃、学术交流频繁,成为所在城市的人文地理标志。

兼有历史文化积淀和绿水青山生态的岳麓山大学城近年来发展成效显著,但相比国内外知名大学城,差距客观存在,发展瓶颈有待破解。在创新创业加快推进的时代,如何对岳麓山大学城进行提质建设、将其打造成双创型大学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科技引领大学城。

好的大学城不仅是科技创新活跃片区,同时还是能够带动所在区域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头。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城就以其卓越的自然科学成就而享誉世界。岳麓山大学城现已拥有国家超算中心等120余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2万多名科技人员,科技成果众多,不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的浪潮中,岳麓山大学城不能止步不前,而应充分利用位于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地缘优势,把握政策机遇,重点在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不断激发科学创造的活力和潜力,建成自主创新的策源地和成果孵化转化的基地:采取协同创新模式,推动高校、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依靠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将科技优势转换成生产优势;建立科研工作者与企业家联系平台和合作机制,引进科技型企业,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需求、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建立科研工作者创业机制,培育科研型企业家。

——以教育夯实大学城。

发展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是大学城与生俱来的根本功能。实践证明,依靠产业发展起来的城区,往往会经历由兴转衰再转型的道路。大学城则不同,高等教育让大学城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活力。岳麓山大学城现有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已有学科优势,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业头脑和拼搏精神的大学生,孕育更多社会各领域亟须的优秀人才;要使大学城各高校从孤立的个体走向携手共建的道路,拆除彼此间的“围墙”,加强联系、增进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形成一个各自特色鲜明又彼此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不断扩大岳麓山大学城在高等教育界的影响力;要在巩固发展已有高等教育品牌的同时,用全球化视野规划打造新品牌、国际教育品牌,靠品牌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教育精英、莘莘学子慕名而来就教兴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产生世界影响。

——以文化浸润大学城。

《墨子·所染》有言:“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就会有什么样的大学城。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营造与时俱进的良好文化氛围,对于提升岳麓山大学城品质而言十分重要。受湖湘文化浸润的岳麓山大学城,在物欲盛行的时代应坚守“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有效抵御急功近利思想的冲击;各高校应常态化联合举办文化交流传播活动,营建积极健康的人文、学术氛围,激励学生追求理想、奋发有为,不断增加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为日后走向社会、成为中流砥柱奠定良好基础。新时代的大学城不只承担研究和教育功能,还要为创客们提供施展才干的空间,因此需要营建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各种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同时营建开放的文化氛围,不断吸收新的文化理念,从而形成广博、深厚、浓烈的“文化磁场”,以文育人、以文润城,推动创新创业。

——以创新支撑大学城。

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主形成的岳麓山大学城的统筹发展,早在2000年就被列入了全省“十五”规划,经过近二十年的持续努力,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当前,随着长沙城市化的推进,岳麓山大学城的发展面临着空间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多方面制约,迫切需要以创新破解制约。要创新建设理念,以全局观把岳麓山大学城建设成为能够更好引领区域创新、积极带动公众创业的新型大学城;要创新投入方式,加快消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瓶颈。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社会融资,引入市场主体。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学校基础设施。建立奖励扶持机制,对高校基础设施类建设给予事后奖励;要创新社会服务,推动岳麓山大学城产业升级和功能完善,对社会服务设施进行提质改造,强化生活及健康服务职能,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提高大学城舒适度和便捷性;要拓展发展空间,抓住山、水、洲、城共融的城市空间特征,将岳麓山大学城打造成人文居住高地,因地制宜向外围拓展发展空间,建设适宜教育、科研、创新、创业的环境。

大学城以“学”为崇,以“大”为征。岳麓山大学城提质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良好人文环境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去营建、去维系。紧紧抓住科技、教育“两翼”,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岳麓山大学城定会成为我省创新创业主阵地。(执笔:周海燕)

责编:曾楚禹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