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端午过几次看出你是湖南哪里人
新湖南 • 记忆
2017-05-27 10:38:30

人物御龙帛画。

5月25日,一场急雨刚刚过去。湖南中方县中方镇的集市上特别热闹,土麻鸭在竹笼里嘎嘎嘎地叫着,刚刚从树上摘下的杨梅带着晶莹的水珠。摊担上四处可见五彩的豆子,洁白的糯米,水洗后油亮的粽叶,果然端午近了。

端午是当地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忙碌了:泡糯米,杀鸡鸭,扫庭院,备锣鼓,修龙舟……到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开始包粽子、挂菖蒲、喝雄黄酒。不过,对当地人来说,这还只是“小端午”,真正的重头戏,要等到农历五月十五那一天——“大端阳”,才是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划龙舟、投粽子、办诗会等重头戏也都留在了这一天。

同在湖南境内,长沙衡阳岳阳等地的人们对于过两次端午,就会非常纳闷了。不同的岁时风俗,成了辨别湖南人故乡的符号。

作为夏天里最盛大的节日,无论怎样过,对中国人都意义重大。民国时期,端午节几经风雨,政府从“废除夏历”到过阳历五月五,再到明令禁止赛龙舟。在老百姓心里,端午节总是照常地过,那是心底的狂欢。撰文/本报记者储文静实习生谭慧媚

有的过两个端午节,有的还过三个

“蛮乡最重端午,不论生、熟界出观竞渡,三日而归。既望复出,谓之大十五。”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的一句话,点出了大端午的“出身”。

小端午大端阳之说,不仅仅是中方县的传统,沅澧流域都特别重视。溆浦、黔阳、芷江等地都过两个端午节,在石门县西北乡甚至有过三个端午的习惯,即五月初五大端阳,五月十五为二端阳,五月二十五为三端阳。三个端阳的节庆活动大致相同,如果有人没过大端阳就在五月十五或五月二十五过二端阳或三端阳。但在湖南境内,地处湘水中下游的衡阳、长沙、岳阳一带,绝无大小端午之分。

在湘西、怀化地区,以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日为“大端午”。汉族一般过“小端午”,土家族、苗族和溆浦县人过“大端午”。龙山土家族、苗族过“大端午”时不吃粽子,而吃粉粑粑。虽也划龙船,但不是悼念屈原,而是预庆丰收。谁的龙船划在前头,谁就得到好年成。这种奇怪的端午节过法,以同治《黔阳县志》所载最详。当地的龙舟竞渡之戏,“有自五月初十日起者,有自十三日起者,至十五日止”,而且乡里皆以十五日为正节,也有在初十、十三者。

为何过了端午还要过端阳?在中方县流传的说法跟屈原有关,说屈原是五月初五在汨罗投江,五月十五这个消息才传到怀化中方一带,所以这里的人们除了过五月初五的小端午,还要过五月十五的大端阳。

然后大端阳在历史上并不是只有一个源头。相传东汉光武元年,武威将军刘尚带兵征湘西,全军覆没。后伏波将军马援带兵征剿,趁当地居民过端午节毫无准备之际,打败了当地土兵,取得了胜利。于是,下令于五月十五杀猪宰羊,犒劳将士,补过端午,称“大端午”,沿袭至今。复旦大学教授张伟然认为,这一传说令人骇异。马援征五溪的史实,给当地的民间信仰留下了深深印记,没想到在岁时习俗中竟然也有类似的影响。

传说的确凿与否无须深究,但其来久远则毋庸置疑。据《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所载,大端午节流行的地区湖南省有武冈、黔阳、辰溪、沅陵、溆浦、晃州、凤凰、龙山等地,湖北省有汉口、大冶、黄安(今红安)、武昌(今鄂州)、荆州、天门、沔阳(今仙桃)、东湖(今宜昌)、宜都、长阳、宣恩、来凤等府县,四川省(含今重庆市)有华阳、盐亭、纳溪、酆都、黔江、彭水、万县、大宁、广安、马边等县厅,广西有全州、平乐等州县。

民国端午节几禁几废,一度不准赛龙舟

湖南人家重端午,在民国却经历了好几番波折。1912年民国建立,新政府立即颁布法令,不准大家过旧历年,严禁庆贺,更禁止赌博,只有收账可以。

1914年,北京政府规定了四季节日: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端午节虽然占据了夏节的名头,内容上却被阉割:赛龙舟是民间比较普及的端午节日活动,可是从1919年起,以后的十年里,湖南官方却明令禁止赛龙舟。

1919年湖南官方令文措辞严厉:“去年端午,湘潭龙舟竞渡,大起冲突,溺毙多人,致成诉讼。于是官绅议将各埠龙舟焚毁。今岁五月五日之前,官厅亦曾出示禁止。”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将阴历年节改为阳历,将阳历5月5日改为端阳节,通令放假。于是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又从夏节变成了“废历”,禁止过节。

这一规定各地都没有执行,湖南人心底自然有一本账,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可不是随便一纸禁令就改得了的。该怎么过照旧怎么过,民间也没把这些禁令当回事。

1923年6月湖南《大公报》载,“禁止龙舟,戒严司令与警厅具有布告,然其效力实等于零。下午四时后,……江中竞赛龙舟不下三四十条。锣鼓喧天,鞭炮震耳,大有歌舞升平气象……江中则有无数小划,各载男女十余人,往来游观,显极一时之盛。”

既然内心的规则无法逾越。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停止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民间习俗不得过于干涉”,民间又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农历端午节了。

民国石门龙舟赛:龙舟木材需要偷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重头戏。端午有没有龙舟竞渡习俗,在湖南也有巨大的地域差异。

湘江上游的郴州、永州一带,地处于丘陵地区,缺乏竞渡的自然条件,基本没有竞渡内容。同治《桂东县治》记载道,当地“不通舟楫,故无竞渡之风”。民国嘉禾县志甚至声称:“县无舟戏,亦少煮粽者。”在重视端午节日的湖南,实属“少数派”。

嘉靖《常德府志》称:“端午,民间颇重是节。”万历《慈利县志》亦载:端午,邑人划龙舟,……薄暮乃已。初十日亦然。

嘉庆《石门县志》也载有“端午竞渡”。

1935年和1946年的端午节,石门县城组织龙舟大赛.城关沿河两岸的水府庙、五通庙、城隍庙、盘山庙、黑神庙及阎家坝、新关、皂角市等地都参加比赛。

石门的渫水龙舟赛非常壮观,也非常有特色。民国时期,渫水下游阳泉有一条街,街上映水寺和桐梓溪两村相邻,映水寺在上街,桐梓溪为下街。每年端午节或六月六这天当地绅士凑合出钱,进行划龙舟比赛,特别是河水涨起来以后最为壮观。

首先是龙舟的木材必须派人乘夜色在邻村偷树。如果在偷树时被人捉住,那木材就不能要,须再去偷。比赛全程800多米,两头竖有标签。比赛前两村各推选一个主事人在全村挑选年轻、身体强壮、有力量而且又灵活的男子10名,各自训练10多天,到端午节这天,凡参加龙舟赛的男子统一着红色彩裤,光着上身。起初是两条龙舟,后来为四条龙舟,每条龙舟上,有一个打鼓的,一个掌舵的。一声哨响,比赛开始,鞭炮声、鼓声、咳嗬声、桨的划水声,看谁的步调一致,看谁的速度最快,双方鞭炮声相互争放,看谁放得多。谁赢了,就给输了的一方不停地浇水,浇得对方抬不了头。当然赢的一方除一个劲地放鞭炮外,每个人理所当然还能得到一份很重的奖品。

从中方县铜湾镇到辰溪县黄溪口镇,再到溆浦县的大江口镇,这一带村村寨寨都建有龙舟屋,赛龙船以家族为单位,18岁以上的男子才能上龙船,于是,在大端阳赛一场龙船,也算得上是当地男子的成人礼了。

龙舟原为招魂

1973年于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楚墓就曾出土过一幅帛画,名为《人物御龙帛画》,画中主体即是一名男子(墓主)手执缰绳,驾驭巨龙,龙似船形,即为龙舟,男子乘龙舟升天。在古人的传说中,人若是溺亡,以龙舟来为其招魂,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渐渐失去招魂的意味,演变成龙舟竞渡庆端午的民俗。据《湖南考古》

责编:周杨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