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精准扶贫丨罗霄山片区:齐心实干脱真贫
新湖南 • 风向标
2017-05-27 06:44:50

齐心实干脱真贫

——来自罗霄山片区的报告(下)

湖南日报记者 陈勇

道路通才有发展“路子”

“路”是罗霄山片区产业发展的“短板”,一些地方交通设施落后,基本与外界“隔绝”,片区很多人祖祖辈辈都在深山里与贫困苦斗。

为了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片区市、县以农村公路建设为主要抓手,以贫困地区公路建设为主战场,投入交通投资19亿元,新改建普通干线公路32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1210公里,建设安保工程344公里,实施危桥改造57座,建设客货运站及农村公路客运招呼站140个,农村公路窄路加宽、安保工程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分别平均增加补助5万元/公里、2万元/公里,贫困地区重要县乡道补助标准由140万元/公里提高至160万元/公里。

“道路通则百业兴”。当农村公路四通八达时,交通扶贫就发挥出支撑产业发展的功能,推动“交通+生态旅游”、“交通+特色产业”、“交通+电商快递”等扶贫模式产生效益,贫困农户通过产业、旅游、电商等扶贫途径提升了“自我造血”能力。

选准产业奔富路

有就业才能增收,就业之根在产业。片区县立足实际,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致富“开山斧”,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和文化旅游业等。

近日,随着气温升高,桂东县普乐镇文溪村占地50亩的连栋食用菌生产大棚,每日出菇达3吨以上,需要采摘、分拣、包装的劳动者90多人。基地负责人郭大明告诉记者,去年8月,郴州市委驻文溪村脱贫攻坚工作队、文新村委、港益种养合作社、湖南三湘菌业公司合作,建成了这个基地,产品主要销往广州、深圳、长沙等地。

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对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委托帮扶,每户年分红5000元,另外农户还能收获土地流转金,村集体每年得到收入2万元;打工者人均月工资2000多元。正在做事的帮扶对象张秀华感慨地说:“以前没事做,现在好多了,22个穷人在基地打工,还是要发展产业带动。”

“3年帮助1.5万名贫困人口脱贫”,湖南福鹅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曹长健近日接受采访,信心十足地表示。他用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依托宜章县五岭镇特殊山地,饲养郎德鹅,鹅肝主要出口港澳等地。

曹长健的底气来自该县金融帮扶为企业装上了超常规发展“核动力”。贫困户小额贷款集中到企业,企业与贫困户利益捆绑,分贷统还。2015年,这家企业才3个养殖合作社,年养鹅10万羽,有了资本,规模几何级膨胀,现在合作社28个,一年喂养80多万羽,年产值1.3亿元,4200多名入社贫困户年人均收入2900元。

金融撬动扶贫,既消除贫困户怕贷的顾虑,又解决龙头企业扩大再生产缺钱的难题,实现“我脱贫,你发展”。目前,仅宜章县就投放扶贫小额贷款资金3.5亿多元,带动产业欣欣向荣。

“互联网+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的扶贫新路,正在片区广为拓展。前一向,一队队旅客到茶陵、安仁观赏油菜花,品尝乡里土菜。炎陵县将炎帝陵打造成5A级景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追寻血脉之根;还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在100个行政村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全县新开电商(网商)800多家,去年全县黄桃产量4300吨,电子商务销售接近一半。

传统业态、新兴业态、融合业态……增加片区群众稳定就业,加上转移就业、发展教育、异地搬迁、生态补偿和社会保障兜底等扶贫工程,5年来,罗霄山片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4.1万人,减幅达55.9%,超额完成“十二五”期间片区贫困人口减半目标。

激发内生动力

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要持续不断地增收发展,贫困户只有靠自身长久的努力。片区县在扶贫攻坚中特别重视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变“要我富”为“我要富”,扶贫先扶志,扶贫重扶智。

让懂扶贫、会扶贫、真扶贫的干部、能人冲在最前,示范带动。片区各地结合乡镇区划调整、村居同步换届,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发挥“五老”作用;面对市场选产业,选准产业找能人,找好能人帮穷人,能人穷人共发展。桂东县提拔重用了19名乡镇一般干部主抓扶贫,对10个村党支部班子进行调整,通过“人才回引”工程引回584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经济能人返乡,带领贫困户等创办各类经济实体78个。

志气是先导,技能成饭碗。省派驻桂东县沙田镇胜利村帮扶工作队以“第一军规”、身边典型、扶贫政策、村规民约等为素材,与贫困户谈心“洗脑子”,用真心换信心。他们11批次带领村民130人次到桂东周边县市区考察学习,在村里举办8期种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村民380人次,今年初组建5个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目前,发放以奖代投产业发展资金100多万元,涉及种养殖户107户。

4月13日,年已65岁的宜章县白石渡镇白石渡村贫困户邝国义带着妻子在蔬菜大棚忙开了,去年他家一个蔬菜大棚,今年扩大到了3个。问他俩为何身体不好还要增加种菜面积,老邝回答道:“白石渡是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防线时的一个战场,当年老百姓自发为红军提供吃住。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是白石渡的传统,人人以吃闲饭为耻。”

老人告诉记者,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去年筑坝固渠,硬化机耕道,现在,种菜不愁水,施肥不用挑。他新买了小型运输车,重活由机器干,轻活、技术活自己还干得动。正是因为白石渡村有一批老邝这样的人,贫困户今年蔬菜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多出200亩。

罗霄山片区干部群众众志成城,立下愚公志,斩穷根、富家园,这里的明天一定更美好!老区人民的生活一定更幸福!

责编:谭思敏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