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shùn,约公元前2277- 约公元前2178),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建立虞国,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虞舜行孝感天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相传舜帝在南巡的时候,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嶷山,他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为寻找他而南下,泪洒洞庭并葬于君山,在君山留下著名的“湘妃竹”。
▲宁远文庙上香的人们
宁远建县的历史,从秦朝算起,不小心就过了两千多年。现在的宁远,是永州市的养猪专业户,生猪调出大县,倒也看不出年迈的迹象。不过,城市西南隅的文庙,确实可以驻足流连,里面精美的石雕作品,就像凝固了的历史,承载着这个地方的文风和礼教。
▲宁远文庙
追根溯源,舜才是华夏人文始祖,后世孔孟儒学,秉承舜风,对其推崇备至。说起来,我来到这座楚南小城的缘由,就是为了寻访九嶷山中舜帝的遗踪。
▲雕龙石柱
出县城南约三十公里,便到九嶷山。《水经注》云:“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唐人元结《九嶷山图记》也说:“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疑”通“嶷”,九嶷者,境内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桂林九峰也,其中舜源为主峰,娥皇、女英二峰与其相对。
▲舜帝陵
九嶷南接罗浮,北连衡岳,但与三山五岳相比,只能算地方小神。元结对此颇为不满:“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园囿耳。”九嶷之名,因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才广为传播。
▲陵前的瑶族姑娘们
舜帝陵位于舜源峰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为陵庙合一的仿皇家宫殿建筑,坐南朝北,两重四进,由神道、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和陵山舜源峰组成。舜是华夏民族上古五帝中的最后一位,可谓中华民族的先祖,历代王朝都会在舜庙举行祭奉大典。明王朝曾规定,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至今沿用。
▲通道两边的石人
舜源峰因舜帝归葬而得名,居九嶷中央,周围群峰拱卫,如众星捧月,所以有“万山朝舜”、“万里江山朝九嶷”的说法。走进牌坊式仪门,跨过玉带桥,沿着有石兽石人守护的神道往里,就是舜帝陵。园门搭了个民俗风情表演的舞台,一群瑶族姑娘正在梳妆打扮,看来好戏就要上场了。
相传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名重华。他是帝颛[zhuān]顼[xū]的后裔,祖上曾经“阔过”,但五世为庶人,是“穷二代”,家境微寒。父亲瞽[gǔ]叟是盲人,生母早逝;父续娶,继母生弟象,舜难免被虐待。“舜父瞽叟顽、母嚚[yín]、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这样的家庭环境,他的遭遇可想而知。好在舜睿智包容,不但躲过杀身之祸,而且还能处理好家庭关系。二十岁时,就以孝道闻名。
▲进入宫门
穿过午门就是拜殿,朝廷派钦差祭舜,都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殿内三面墙壁悬挂隶体刻书,以介绍舜帝生平业绩,另有一方“九嶷山图”石刻,一套仿古铜编钟,以及“舜德无疆”“人文始祖”之类的匾额。
《史记》载:“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四岳”即四方部落首领,邦国大事,尧很谨慎。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为了举贤,尧几乎不计成本。可以设想,如果舜不成器,尧岂不是要赔上孩子?好在舜经得起考验,深受人民爱戴拥护,到哪儿都有人跟随。尧又试舜“五典百官,皆治”。及“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城门洞里看舜源峰
拜殿后为舜帝陵的主体建筑——正殿,红墙黄瓦,气势宏伟。门前香烟缭绕,四周高树垂阴,据说殿旁原有香杉15株,入夜树稍透亮,称“天灯”,可惜现已不见。殿内供舜帝铜像,右手拄剑,庄重威严。像后为“万山朝舜图”,背面为“二妃图”,即舜帝妃子娥皇女英。
▲祭拜舜帝的人们
“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二妃投水殉情,楚人哀之,将其合葬于君山,奉为湘水之神。我参谒过君山的二妃墓,其联云“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可谓凄迷哀怨,伤心欲绝。屈原有“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
▲舜帝像
殿内墙壁还有舜帝传说故事绘画,如禅让、南风、巡狩等传说故事。
正殿前左侧有“抚瑶颂”碑,为明万历四年所立,碑文记载明隆庆至万历年间两粤及九嶷一带瑶民起事,对抗朝廷。当时祭舜钦差为宣示朝廷威德,诏抚瑶民,立了这块石碑。有意思的是,碑文中“瑶”字是“犭”旁,足见当时朝野对瑶民的歧视,这显然违背了舜“德为先,重教化”的旨意。
▲宫殿一角
舜执政后,重修历法,明确职责,分明赏罚,“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他年老时,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足以掌管天下,立德高望重的禹为继任者,由禹来摄行政事。与尧一样,舜也完成了名垂后世的“禅让”。所以,舜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华夏民族从此步入人类社会的文明时期。
站在正殿前回望,对面就是娥皇峰,右侧为女英峰,仿佛二女侍立。传说二妃投水殉情后化为两座山峰,守护舜源。不管天地造化还是后人附会,他总算有了圆满的归宿,与心爱的妃子能够朝夕相望。
▲烟雾缭绕
出正殿,拾级而上,就是开放式的寝殿。寝殿背靠舜源峰,正中有“帝舜有虞氏之陵”石碑,相传为汉朝陵零太守徐俭所立。寝殿左右为碑廊,计有从清朝到民国的祭碑32块,其中晚清书法家何绍基的“谕祭文”,龙纹盘旋,笔意畅达,为书法珍品。
据说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在玉琯岩旁,直到2000年时,遗址才被考古发现。
▲玉琯岩石壁上的九疑山字样
玉琯岩位于舜源峰南二公里处,平地拨起一座小石山,奇峰异树,就像天然盆景。西边溶洞即为玉琯岩,洞口壁额题有“玉琯岩”三字,为南宋李挺祖所书。右壁刻宋道州刺史方信孺书写的“九疑山”,有趣的是,“疑”字中“矢”少上面一撇。究其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洞壁多摩崖石刻,保存完整者24方,汉蔡邕所作的《九嶷山铭》最为著名:“岩岩九嶷,峻极于天,能角肤合,兴布建云……”碑文为南宋淳祐六年郡守李袭之题写,李挺祖补刻,“取法汉隶,结构有体,在宋人中亦不可多得。”
▲摩崖石刻
玉琯岩以前叫“何侯石室”。传说尧舜时期,有望族何氏迁居于此,炼丹修道,悬壶济世。舜南巡时在此驻足,目睹其善行,封何氏族长为“何侯”。汉哀帝时,零陵文学(官名)奚璟到此祭奉舜帝,在石岩中发现了12支玉琯乐器,认定为舜帝遗物,不敢私自收藏,便献给朝廷。后人为纪念舜帝,将此岩洞更名为“玉琯岩”。岩壁所刻诗文多记该事,其中邑北琼洲人石光陛有诗“题何侯石室”:
五臣峰北访何侯,岩绕清瀟漱石流。
白日飞空三百口,荒庭怀古四千秋。
崖间铭勒中郎蔡,洞外花迎再度刘。
玉琯金蛙何处觅,紫霞长拥御书楼。
“白日飞空三百口”即指何侯举家得道成仙事,“玉琯金蛙”为舜帝遗物,中郎蔡当指蔡邕,再度刘不知何许人也。历代吟九嶷的诗文很多,这首七律其实算不上妙。
▲南风亭
沿石级登上石山,但见怪石嶙峋,古木苍翠。最高处建南风亭,相传,舜帝当年抚五弦琴而歌《南风》:“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晚唐李商隐有诗“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不知如今还有谁人再唱南风歌?
早期的舜帝陵遗址位于玉琯岩前百余米。据考古发崛推断,至少从汉代开始,此地就有舜庙,历经唐宋,千余年来多次重建,位置始终未变。
▲紫霞岩流光溢彩
九嶷尚有三分石和紫霞岩,皆与舜帝有关。三分石有清泉长流,为潇水源头,西面斑竹成林,翠色迷人。紫霞岩也是舜帝游历之地,又叫重华岩,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将其列为“楚南十二名洞之第二”。不过,现在的重头戏是瑶族歌舞表演和激光水幕电影。很显然,瑶民已经不再受歧视了。
▲紫霞岩里面有水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