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湘世家丨湘潭黎氏家族演绎文化、科学传奇
新湖南 • 湖湘访古
2017-02-25 14:47:37

湖南省湘潭县中路铺镇石潭坝乡菱角村长塘组,这是一个不到10户人居住的小村落。

黎家是个书香门第。黎葆堂,前清戊子科举人。嗜藏书,编印有《古文雅正》等书。黎葆堂之子黎培銮,字松安,晚清贡生,著有《楹联大观》、《黎松庵书帖》等。黎培銮是四乡闻名的文人学士,也是齐白石的挚友,齐、黎二人曾组织发起了“罗山诗社”。黎松安辞官不做,着意用“新学”教育子女,特意设立了家庭学校——长塘杉溪学校,开设中西合璧课程,在讲授中国古籍《四书》《五经》的基础上,也讲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课目。良好的家教,培养了黎锦熙、黎锦晖等后人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专注力。黎锦熙等八兄弟为我国文化、科学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被人称道为“黎氏八骏”。

1942年,黎氏八骏的父母亲60岁生日时,黎氏八骏在北京合影,这是黎氏八骏不多见的合影。从左至右:黎锦扬、黎锦光、黎锦明、黎锦炯、黎锦纾、黎锦曜、黎锦晖、黎锦熙。

黎锦熙:中国注音字母之父、语言学泰斗

黎锦熙(1890~1978年)字劭西,号鹏庵。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县学为附生。早年加入过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年)与张平子等创办《湖南公报》,任总编。1913年,在省立四师(次年合并称省立一师)任历史教员,与杨怀中(杨开慧的父亲)、徐特立创办了“宏文图书编译社”,他还发起组织哲学研究小组,讨论一些哲学问题,当时,还是学生的毛泽东也常来参加。黎锦熙到北京后,毛泽东曾写给黎6封亲笔信。

1954年9月15日,毛主席和黎锦熙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合影

1915年,黎锦熙提倡白话文并推行注音字母。1916年,他倡导组织了“中华国语研究会”,大力提倡“国语统一”(推行普通话)和“言文一致”(普及白话文)。后来他又认为汉字不适用,改用拼音才是治本的办法,于是创拟和推广“国语罗马字”,研制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草拟汉语拼音字母“双拼制”(草案),并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提示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1919年,他呈请教育部公布39个注音字母作为汉字拼读之用,是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授。1920年,他和“国语研究会”的同仁共同努力,促成旧中国教育部下令全国废除小学“读经”,并以语体文取代文言文,实行了言文一致。1922年,他曾和另外14人组成“汉字简体委员会”。1935年,300多个简化汉字终于问世。黎锦熙历任北京大学、中国大学、西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在他的作品中,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1921年完成初稿,1924年2月商务印书馆初版)一书最负盛名,为中国第一部白话语法著作,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鸣钟之一,对中国语法学界影响很大,是我国第一部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有深远影响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山之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汉语规范化,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最后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2月,毛泽东指定黎锦熙、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7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前身),黎锦熙任常务理事会副主席、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为全国政协一、三、五届委员,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一生有专著30余部,论文300多篇,其研究成果,代表一个时期中国语言科学的研究水平。

黎锦晖:“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之父”

黎锦晖(1891-1967年),著名音乐家、儿童文学家。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明月歌曲128首》及《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选》等。王人美、聂耳、周璇都出自他的门下。

黎锦晖

他是音乐界公认的“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他创作的《桃花江是美人窝》、《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书局分16册出版,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近年一位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音乐》(黄种人群的音乐)一书,把黎锦晖称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黎锦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推广,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

黎锦晖还被后人称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他创作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儿童歌舞表演曲《老虎叫门》《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可怜的秋香》等,在当时的儿童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而他1928年编剧并作曲的《小小画家》,则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歌剧的滥觞。

1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 同年中秋,“明月歌舞社”成立。这被视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

黎锦曜:毁家办矿的采矿专家

黎锦曜(1895-1954年),解放前任矿学社主事和《中华矿学杂志》主编。抗战期间回湘潭,为发展家乡的采矿工业,曾花掉大量家产在故乡开采盐矿、煤矿。解放后,任湖南省工业厅高级工程师。

黎锦曜

1953年,他年过六旬,不顾家人劝阻,还自告奋勇接受中央有关部门交给的任务,带领一班人去海南岛探矿。第二年不幸病故在海南岛的矿藏考察工地。

黎锦纾:从省教育局长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

黎锦纾(1898-1954年),黎锦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全国平民教育的普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解放后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局局长。1954年,黎锦纾调到北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是年病逝。

黎锦纾

黎锦炯: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铁路大桥的设计者之一

黎锦炯(1901-1981年),他于1921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铁路及造桥工程系,1927年毕业后,他与中国其他桥梁专家设计并建成了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的铁路大桥——滦河铁桥。抗战胜利后,他在党组织的保护下到了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四十天就主持修复了北平到张家口之间的康庄铁路大桥,为解放区争了气,为此党和人民授予了他“人民工程师”的荣誉称号。他担任过解放区铁路局的副局长兼工程师。解放后,任铁道部总工程师,为修铁路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全国每一条新修的铁路都凝结了他的心血。

黎锦炯

黎锦明:受到鲁迅称赞的“湘中作家”

黎锦明(1906-1999年),黎锦明早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1924年开始创作(处女作《小画家》控诉了陈腐的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的摧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写成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较为全面反映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的中篇小说《尘影》,得到鲁迅先生的充分肯定,并为之作序《〈尘影〉题词》。其先后任过北平中国大学讲师、保定河北大学和杭州浙江大学教授。1952年被选为湖南省文联委员,次年被选为省政府委员。

黎锦明

黎锦明共有短篇小说集11部,共90多篇,中篇小说4部,世界短篇小说翻译集一部,论文集3部,另有剧作数本。他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是一个为鲁迅先生所称赞的“湘中作家”。

黎锦光:一首《夜来香》风靡海内外

黎锦光(1909-1993年),上海流行音乐家,有“歌王”之称,创作有《采槟榔》、《送你一枝玫瑰花》、《香格里拉》、《黄叶舞秋风》等著名歌曲。

黎锦光

在黎锦光创作的众多歌曲中,最教人难忘的莫过于《天涯歌女》以及电影《春江遗恨》里的插曲《夜来香》,当时不但风靡了整个上海与华北,多年后还流传到海外,世界各国出版此曲的唱片版本近百种。

黎锦扬: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畅销书作者

黎氏家族中最小的弟弟黎锦扬出生于1917年,在北京教会学校汇文中学读书时,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抗战时期,黎锦扬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比较文学系,后又转学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剧作系。

黎锦扬

1956年,他创作了名为《花鼓歌》的小说。小说出版后,很快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黎锦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畅销书作者。后来《音乐之声》的创作者又为它作词作曲,使《花鼓歌》成为百老汇最著名的十大歌舞剧之一。2002年《花鼓歌》在百老汇再次上演,小说《花鼓歌》也重新出版发行,文学界开始重新认识黎锦扬在美国亚裔文学史上的作用。

2004年,黎锦扬出版一本题为《跃登百老汇》的自传作品,回忆他在美国以英文写作,作品被两度搬上百老汇舞台的历程。难能可贵的是,在写作这部自传的同时,年届87岁的黎锦扬,同时还在写作3个剧本。其中的《美国梦》还放入了哥哥黎锦晖脍炙人口的《桃花江是美人窝》以及黎锦光的《夜来香》等音乐作品。

(文萃报整合自《语言学泰斗黎锦熙》、《黎锦晖与黎派音乐》等书籍)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文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