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在这里,读懂半部近代湖湘革命史
新湖南客户端
2017-02-14 07:19:57

在这里,读懂半部近代湖湘革命史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罗雅琴

(新民学会旧址牌坊。)

白墙黛瓦,石径逶迤,菜畦纵横……在长沙市岳麓区新民路的某条小巷里,保留着一处风貌古朴的建筑,这便是新民学会旧址。在湖南师范大学读书三年间,没能好好感受这城里的一草一木,反倒是毕业后,各种忧思涌上心头。上周末,又是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新民路游走,无意间抬头望见那高高耸立的牌坊,近代湖湘革命史在眼前铺展开来……

“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载。”牌坊的两根石柱上,遒劲的鎏金大字道出了这里的厚重过往。横匾上“新民学会旧址”几个字则是由陈云题写。新民学会成立于1918年,是由当时在长沙第一师范就读的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13人成立的学生组织。新民学会旧址,本是当时蔡和森租来的住所,后来成了新民学会的会址和活动场所。

(竹篱围护的小院门口)

走近竹篱围护的小院,门口悬挂的牌匾,上面书写着“沩痴寄庐”几个字。对于这四个字的含义,起初我并不十分理解。好在如今手机具备强大的检索功能,通过查阅,我大抵知晓了其中含义。“沩”,指湖南宁乡的沩山或沩水;“痴”,是痴迷。“沩痴”是房主的自称。“寄”是寄居;“庐”,古代郊野平民住所,或守丧的简易房屋。这四个字的大意是:宁乡人为守祖坟盖的房屋。

原来,蔡和森租住的房屋是当地农民为守祖坟盖的墓庐屋,房东是宁乡籍人,因而立了一块“沩痴寄庐”门匾。与蔡和森是同学的毛泽东、肖子升、张昆弟等人经常相约来此。每逢周末,毛泽东更是率领一拨同学从第一师范横渡湘江,来到蔡和森家。有时兴起,则通宵达旦,谈天说地;抑或是爬至岳麓山顶,采食野果,赏月观景。

(蔡和森故居。)

抗战期间,新民学会旧址不幸毁于战火,直至1972年再按原貌复建,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民学会旧址坐北朝南,放眼望去,有堂屋、正房、厢房、杂屋等。屋外有槽门、水井。难能可贵的是,房屋南面复原了毛泽东与蔡和森当年一同劳作过的菜地。江南农家小院的万千气象,在此可见一斑。

(陈列室。)

几株香樟之后,和故居成犄角之势的便是陈列室。这里,全面介绍了新民学会的光辉史迹。“改造中国与世界”振聋发聩的呼喊犹在耳畔。新民学会朝着共同理想齐步迈进,他们纪律严明、组织严密、雄心万丈,有着“新民三子”之称的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一心投身革命大潮。蔡和森是第一位完整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1931年牺牲于广州,可谓为了革命,舍身取义。萧子升是中国国民党党员,专心学术,晚年定居乌拉圭。毛泽东则擎着中国革命的大旗,带领着中华儿女,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如今,新民学会旧址隐藏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间,不时有市民慕名而来,瞻仰先辈荣光。在这里,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尽情徜徉,试图去了解、去解读近代湖湘革命史的每一寸脉络和肌理。


作者:罗雅琴

责编:唐能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