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寻访朱张渡:一楫苍江渡,千秋胜迹留
新湖南客户端
2017-02-10 10:02:20

寻访朱张渡:一楫苍江渡,千秋胜迹留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新

湘江中路二段糖坊巷站下车,便可见一处高大的牌坊伫立眼前,题着“文津”两个字 ,这就是朱张渡口。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新 摄

在湘江中路二段糖坊巷站下车,便可见一处高大的牌坊伫立眼前,题着“文津”两个字 。2月初的一个下午,我寻访到这里。

八百多年前,朱熹和张栻两位理学大师常常在此渡口乘船往来讲学,时称“朱张会讲”。众多学子求学问道也多经过这个渡口,遂成一时之盛。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将渡口命名为朱张渡。朱张渡便有了名满天下的文化蕴藉。

渡口下,几只废弃的木舟横在水里,随着江水摇摇晃晃,渡口铺散着形状不一的残砖断石静默无言。

据了解,朱张渡口在湘江两岸各有一牌坊,东岸为“文津”,西岸为“道岸”。

抬头看牌坊,有一副对联,曰:

文津道岸,往返东西,术业共千秋,遥想黉宫传理学;

云气江声,绵延南北,风光招百侣,同挥健笔绘新图。

潇湘中路“道岸”牌坊不远处再现了朱熹与张栻行船辩学的场景。

对联再现了当年他们在岳麓书院讲学的盛况。可是,八百年前,能够纪念两位著书立言的人而命名的渡口该是一个什么社会?

想着,走近牌坊,并循着石阶走下,远处嘈杂的汽笛声,也被这冷冷的江风稀释,江岸上两排光秃秃的树枝丫静默站立着。向西远眺,细雨中,对岸岳麓山云雾缭绕,橘子洲也如一块青黛翠玉卧在烟波浩渺中。

江水拍打着江岸,几只废弃的木舟横在水里,随着江水摇摇晃晃,渡口铺散着形状不一的残砖断石静默无言。

岳麓书院展厅,根据史实再现了南宋时期,朱张两人乘船到岳麓书院讲学的场景。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新 翻拍

几名老者在凛冽的朔风中垂钓。我试着询问老者,能否打听“朱张渡”的一些掌故趣谈,但老人们连连摆手,答非所问。凭江而立,我有些怅然,朱熹离我们已很远,那段历史真的消失了吗?

1167年,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从福建崇安启程,由学生范伯崇、林择之随行,至九月八日抵达长沙(南宋称潭洲)。

台湾交通大学学者黄莉雯在(《中国书院》第八辑)发表了《岳麓书院发展优势之探讨》一文考证,当时岳麓书院并非位于长沙城内,而是处于长沙县西边(哲宗后隶属善化县)岳麓山山麓地带,中间隔六里湘江与长沙城相望,才能抵达。

岳麓书院展厅里展示的“朱张渡”遗址。

彼时,湘江北去,山光水色。朱熹就在城南这个渡口乘坐一只木船横渡湘江。他越过橘子洲,离船登岸,最后踩着松软的小径,直奔岳麓书院,与张栻会面。黄莉雯分析,由于湘江长沙段水流平稳,行船并无翻船之虞,这也就促成了朱张二人往返讲学的佳话。

朱熹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 朱张讨论学术问题十分热烈,“三日夜而不能合”。“朱张会讲”的消息轰动士林,远近的学子顺江而下,都被吸引过来,一时江上桅樯川流,洲上云树如烟。

岳麓书院斑驳的麻石,见证了多少历史沧桑?

有专家称,也正是从这次会讲开始,岳麓山真正成为一座名山,岳麓书院也因此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行至潇湘中路,我来到了河对岸的“道岸”牌坊,举目遥望“文津”牌坊。这个古渡口,接连着长沙的山、水、洲、城,也涌动着绵延灿烂的湖湘文化。

细雨透过叶层,飘落在小径上,眼前的冷雨将视线打得有些模糊,麓山笼罩在苍苍茫茫的云雾里。我走在牌楼路,循着朱熹横渡湘江登岸而来的足迹,不禁感叹,岳麓书院何其有幸,只道是昔日的讲论还有多少人记否?

斯人已去,道传至广。岳麓书院讲堂再现了朱熹张栻讲学的场景。

可是,即使天气寒冷,岳麓书院依然游人如织。粉墙青瓦,栗色窗格,还有御书楼黄绿相间的琉璃镂空雕花屋脊,既令人感到浑厚有力,又觉得宁静悠远。

一位小女孩在崇道祠里,注视着朱熹和张栻雕塑,用稚嫩的声音朗诵着背后拓印的 “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不犹天风寒,况悼湘水深……”

我坐在汲泉亭下,不忍离去。廊檐下,柳树垂立岸边,麻石缝里漫出了青草,江风从悠远的深处吹来……

作者:陈新

责编:唐能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