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宝珍,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道县。1918年秋,考入衡阳湖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22年,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因为她勇敢揭露学校当局的腐败专制,被校方开除。在共产党人张秋人的介绍下,何宝珍以亲友名义住进了长沙清水塘毛泽东、杨开慧家里。在他们的直接教导和亲切关怀下,她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不久,她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3年,何宝珍来到安源俱乐部,在刘少奇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她在安源路矿子弟学校和补习学校任教,兼书报委员。在共同的斗争生活中,她和刘少奇建立了感情并结为革命伴侣。
1924年春,他们的儿子斌斌降生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可是好景不长,因为组织上的安排,刘少奇同志必须到上海接受新的工作,由于工作危险,孩子不能带走,必须送人,初为人母的何宝珍在感情上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但是为了革命,她只好忍痛把孩子交给湖南炭子冲老家的六哥。
随后,何宝珍和刘少奇来到上海,接着又与丈夫辗转于青岛、长沙、广州等地,为了革命,四海为家。1927年,他们的女儿在武汉出生了,但是不久,大革命的失败使得武汉陷入一片血雨腥风之中,何宝珍又一次忍痛把才几个月的女儿送给奶妈抚养,一如既往地跟随刘少奇踏上更加艰险的革命征程。
1930年春,何宝珍同刘少奇再一次来到上海。这一年,何宝珍生下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毛毛。1932年冬,刘少奇调到江西中央苏区工作,何宝珍带着毛毛仍留在上海。这时的何宝珍担任全国互济会负责人兼营救部长。互济会工作不但繁重,而且要冒很大风险。但何宝珍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工作。
在险恶的环境中,何宝珍改名王芬芳,以教师职业为掩护,进行被捕入狱同志的营救工作。她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33年3月的一天,何宝珍在家里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仓促之中她把三岁多的毛毛推到了邻居大婶的怀里,只说了句:“张妈,请帮我照看一下孩子,过几天会有人来领他的。”
何宝珍被捕后,以坦然的神态迎接新的考验和斗争。敌人对何宝珍几次动刑,逼其招供,她一口咬定自己是教师。敌人问不出结果,只好将她解往南京宪兵司令部。在宪兵司令部里,敌人对何宝珍进行了多次审讯,仍弄不清她的真实身份,最后判了她十五年徒刑,羁押在南京模范监狱。在狱中,她热情,爽快,很会关心体贴同志,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小大姐”。
然而活泼开朗、勇于斗争的何宝珍有时也沉默、发愣,她是在思念远方的丈夫和寄人篱下的儿女。孩子们现在都在做些什么呢?还好吗?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小儿子毛毛。不知他现在怎样了?有人去领他吗?邻居肯收留他吗?……每当想到这些,她的眼中涌满了晶莹的泪水。但她很快又把自己的思念与柔情埋入心底,对身边的难友们轻轻地说:“干革命还顾得了这些!人民不解放,我的孩子也得不到幸福。”她在心底为孩子们祝福许愿:“但愿小宝贝们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只要他们活着,等革命成功后,一定送他们去学习,让他们学科学、学技术,建设我们的国家。”
1934年,由于叛徒的出卖,何宝珍身份暴露,面对敌人的酷刑和逼供,她拒不回答。无计可施的敌人最后对她说;“是死是活,两条路由你选。要活命就老实招来,顽抗死路一条!”何宝珍轻蔑地冷笑着说:“要口供,没有!要命,请吧!革命者是杀不尽的!”这年深秋的一个早晨,何宝珍在雨花台英勇就义。那年,她才32岁。
刘少奇同志称赞她:“英勇坚决,为女共产党员之杰出者。”
>>相关链接
何宝珍:为革命,忍痛将3个孩子送人照顾
刘少奇与何宝珍烈士之女刘爱琴回忆母亲 ——
【口述人】
刘爱琴,刘少奇与何宝珍烈士之女。
在北京江苏大厦,寻访组与如约赶来的刘爱琴见了面。90岁高龄的老人家一头银发,身材清瘦,举止娴雅。
寻访组要来的消息,触动了老人思念母亲的心绪,头天夜里她几乎一夜未眠,但还是强撑着来赴约。这么多年来,凡是涉及到纪念母亲何宝珍的活动,老人家总是亲力亲为,一丝不苟。
为了革命,母亲忍痛将3个孩子送人照顾
1918年,何宝珍考入湖南衡阳的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期间,她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22年,何宝珍因揭露学校当局腐败专制被校方开除。经中共地下党员张秋人介绍,何宝珍以亲友名义住进长沙清水塘毛泽东、杨开慧家,初识了刘少奇。随后,毛泽东安排何宝珍随刘少奇到安源工作。1923年4月,刘少奇和何宝珍结为革命伴侣,婚后生育了3个子女。
“哥哥刘允斌,弟弟刘允若,还有我,都是很小时就离开了父母。”刘爱琴说,母亲和父亲结婚后,随他辗转南北,但紧张的工作和凶险的环境,不允许母亲把幼小的子女带在身边,“哥哥不到一岁就被送回老家。母亲被捕前,又匆忙把弟弟交到了邻居大嫂手上。”
刘爱琴则是在襁褓中就离开了父母,被寄养在汉口的一个工友家里。“我不知道母亲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只知道自己是1927年出生的,乳名叫做‘爱儿’。”刘爱琴说。
七八岁时,刘爱琴又被卖到了另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洗衣服、打井水、打扫卫生、挖野菜……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儿,吃不饱饭,常常饿得头晕眼花。有一次,我在院子里打井水,因为饿得没力气,在把满桶的水拉上来的时候,竟然被拽得跌进了井里。幸亏养父及时发现,把我捞了上来。”刘爱琴说。
看到母亲狱中思念孩子的蜡像,我泪如雨下
1933年3月,中华海员工会党团书记廖承志被捕,时任全国互济总会营救部部长的何宝珍,通过各种关系营救。(下转A10版)
(上接A1版)此举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遂跟踪何宝珍。
“当年3月底的一天,一群便衣特务包围了母亲的住处。母亲意识到出事了,迅速将仅有3岁的弟弟塞到邻居大嫂的怀里,匆匆说道,请帮我照看一下孩子,过几天会有人来领他的。说完后,迅速回到屋内销毁一些机密材料,随后就被捕了。”刘爱琴说。
因为叛徒的出卖,敌人获悉了何宝珍的身份,“判决”她死刑。1934年深秋,何宝珍迎着黎明的晨曦走向雨花台。
2011年7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列改造后,特意设置了一个模拟场景“思念”,塑造了何宝珍烈士的蜡像,她白衣黑裙,齐耳短发,透过铁窗,凝望天边,似乎对远方的亲人诉说着思念和牵挂。“看到这一幕,我禁不住泪如雨下。”刘爱琴说。
父亲赞母亲“英勇坚决,为女党员之杰出者”
1938年5月31日,《新华日报》上刊登了刘少奇的一则寻女启事。组织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刘爱琴。
“他们把我从武汉带回了延安,然后我就见到了一个陌生的叔叔,他摸摸我的头,把我搂在怀里,旁边的人说‘快叫爸爸’。我一个劲地往后退,最后‘哇’的一下哭了。‘叔叔’说,不要紧,过几天就会了。”刘爱琴回忆道,“爸爸对我很疼爱,给我取名叫‘爱琴’。”
刘爱琴说,从父亲口中,自己知道了母亲叫何宝珍,也第一次看到了她的照片,留着齐耳的短发,很清秀,目光很坚定。“在父亲的心中,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他回忆母亲的事迹时,称赞她‘英勇坚决,为女党员之杰出者。’”刘爱琴说。
面对坎坷磨难,母亲给了我承受苦难的勇气
90岁高龄的刘爱琴乐观、豁达。她说,母亲就是她的精神支柱,给了她承受苦难的勇气。
在文革中,因为父亲的缘故,刘爱琴和哥哥、弟弟都受到了冲击,她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押往农村劳动改造。“批斗我的时候,造反派要我低头。我说,我又没有犯法,凭什么要低头。围观的造反派一拥而上,要打我。我直接往地上一躺,说,你们打吧。”虽然历经磨难,但刘爱琴在回忆时,语调十分平静。
“有时候我也会想,老天为什么要让我承受这么多的苦难。但只要一想到母亲,我仿佛就有了力量。”刘爱琴说,1976年,她带着儿子,从北京买了一个大花圈,坐火车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敬献在母亲的照片前,“我在照片前站了很久,心里默默地说,‘妈妈,我要像你一样,把自己磨练得更加坚强’”。
1979年,刘爱琴得以平反。此后,她相继在河北师范大学、北京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担任俄语教师、副教授。曾获全国妇联授予的“三八红旗手”称号,以及公安部授予的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奖章。
(新湖南客户端整合自网络)
责编:朱晓华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