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常德桃花源与酉阳桃花源之比较
新湖南 • 背后的故事
2016-12-10 10:22:01

文丨朱长顺

写下《桃花源记》的陶公,早已驾鹤西归。不料千百年过后,神州大地竟冒出了二三十个“桃花源”,且个个都称自己是正宗。其中,最早问世的是湖南常德桃花源,而如今叫得最响的则是重庆酉阳桃花源;2012年1月20日,酉阳桃花源还跑在了常德桃花源的前面成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那么,此二者谁更符合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述呢?我们且来比较一下。

比一比二者与武陵郡的距离

《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即晋时武陵郡的人。据《晋书·地理志》,今常德及酉阳,晋时均属武陵郡地域,两地的渔人均可称“武陵人”。这一历史知识是酉阳桃花源的打造者和帮腔者所不知的,以致某君为酉阳撰文时声称:“能够合乎这个地名(指武陵)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在湖南的常德,常德古称武陵郡。还有一个在重庆的酉阳,因为武陵山脉贯穿酉阳全境。”若是此君知晓酉阳与武陵的隶属关系,那就会更加地理直气壮。但是,酉阳与常德虽然同属武陵,但却存在着与武陵郡治所的距离问题。晋时武陵郡的治所在临沅县,这个临沅县沿革下来即后来的武陵县今天的常德市西部,距离今常德桃花源只有65华里,而距离今酉阳桃花源则有788华里——若按水路计算则远不止此。由于酉阳距离治所太远,以致在后来的沿革中从武陵郡析出。再说当年渔人发现桃花源之后,随即向太守报告,这只有在距离郡所很近的地方才是顺理成章的事。若是从酉阳跑来向太守报告则是很不实际的事。一者路程太远,沿途有险滩急流;二者回程全是逆流,需有纤夫才行;三者渔人完全可以向近在500米处的酉阳县县令报告,而不会绕过县令舍近求远地跑到武陵郡来。据此,桃花源不可能在酉阳。

比一比二者的洞口特点

“初极窄,才通人”是陶公笔下桃花源洞口的重要特点。常德桃花源的洞口虽然符合这一特点,但却被酉阳方面的人士诟病为人造的洞口,而酉阳桃花源则是天然的洞口,因此他们宣称酉阳桃花源才是正宗的。其实,常德桃花源的原洞口并不在现在的洞址,而是在芳草滩与烂船洲(一说缆船洲)之间的岸上。笔者四十年前初游桃花源时,曾依据《桃花源记》按迹寻踪找到了该洞口。那是一个有门的洞口,洞门与洞体均为岩石质地。对此,五代高道吕岩的《桃川仙隐》曾有描述:“岩门石洞今还在,流水落花经几年?”该洞门高约1.4米,宽约0.7米,向里凹进约0.2米,符合“初极窄,才通人”的特点。只是那门是紧闭着的,打不开的。对此,古人也有描述。如,宋代古汴高士的《桃源》有云:“多怪渔郎露消息,洞门从此锁烟霞。”又,谢叠山的《秦人洞》云:“洞门深锁无人到,山自青青水自流。”还有明代李辂的《桃源仙隐》亦曰:“欲共渔郎寻旧隐,洞门末许俗人通。”不过,历史沧桑,时代变迁,一条公路将桃花源劈为了南北两边。从此桃花源向世人敞开了胸怀,原来的洞口也就渐渐被人遗忘,以致后来要再造一个洞口以应景。

再说酉阳桃花源的洞口虽是天然的,但却有30米高,20米宽,那是一个偌大的、开放的、敞亮的洞口,不仅不符合陶公的描述,而且根本就起不到与世隔绝的作用。若以洞口特点而论,酉阳的那个天然洞口根本就沾不上桃花源的边。

但是,酉阳方面却绕开“初极窄,才通人”的洞口特点忽悠道:“桃花源洞犹如一颗巨大的桃子形状而得名‘桃洞’‘桃屋’”。“后人根据远古祖先(伏羲女娲)太昊时代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无拘无束、开放快活的生活方式,结合桃花美丽的本色,创造性的提出了‘桃花源’的完美概念”。且不论其逻辑能否成立,单看所谓“桃花源洞”洞口形状与“桃子”的差异,便可知其“桃子”说是何等的牵强附会?

比一比二者的景区面积

据唐代狄中一于会昌元年(841年)所撰《桃源观山界记》称:“东西阔七里,南北长九里,东至厮罗溪五里,西至水溪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沅江五里。”这还仅仅只是桃花源景区之一的桃源观山界的面积。据唐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载:“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廻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县。”而据《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网·桃花源简介》介绍:现景区面积达到了150多平方公里——只有这样广阔的面积才能与《桃花源记》中的“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相称,才能形成一个“阡陌交通”的村落。而酉阳的所谓桃花源,实际上是一个长长的溶洞在起始之后随即出现的一个因大崩塌而形成的“漏斗形天坑”,面积也就十来亩大小,既展现不出“豁然开朗”的视野和“土地平旷”的景象,也形成不了一个“阡陌交通”的村落。

以上三比,足证常德桃花源的情形更符陶公对桃花源的描述。下面我们再从常德与酉阳桃花源的古代建筑和历史影响来做一个比较。

比一比二者的古代建筑

据常德地方史志和《桃花源简介》介绍,常德桃花源有始建于晋,大兴于唐,鼎盛于宋的桃源观,宋时更名为桃川宫,系中国古代四大道教胜地之一,因其规模宏大,又有“华夏第二宫”之称。有始建于唐初的靖节祠,祠内立有陶渊明石像,明末清初,以奉祀王维、孟浩然、李白、刘禹锡、韩愈、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诸先贤而更名为集贤祠,祠堂正面壁上嵌有清咸丰年间石刻《桃花源记》。有唐代刘禹锡题,明代赵贤书,清代余良栋立的“桃源佳致”碑。有宋代徽宗皇帝御书的“桃川万寿宫”匾额。有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桃川八方亭”即方竹亭。有始建于明,重修于清的水源亭。有建于清光绪十八年的御碑亭,亭内石碑上刊刻清乾隆皇帝题写桃花源的御制堂诗2首。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于1913年的桃花观。另据相关网文介绍,有历代吟咏桃花源的诗碑17方,多系劫余幸存。而酉阳的所谓“桃花源”,据网文《关于酉阳“桃花源”的历史典故》介绍,到1998年时,还是县石油公司的油库。也就是说,酉阳桃花源展现给世人的所谓问津亭、避秦庄、陶公祠、桑竹廊、拙园等建筑均是1999年以后搞旅游开发时建造的。

比一比二者在历史上的影响

常德桃花源由来已久,声名远播。既有宋代徽宗皇帝御书的“桃川万寿宫”匾额,也有清代乾隆皇帝题写桃花源的御制堂诗,更有当代江总书记的题词,还有张旭、孟浩然、包融、王昌龄、李白、王维、韩愈、刘禹锡、李群玉、梅尧臣、王安石、苏轼、文澍、古汴高士、谢叠山、善住、袁宏道、王守仁、陈洪谟、王象添、范鹤年等唐、宋、元、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赋对联。缘此,常德桃花源名满天下,并被列为了道家的“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权威工具书《辞海》亦认同“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相传因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桃花源诗》而得名。”《辞源》在“桃源”一词的条目下也介绍道:“桃源,汉临沅县地,属武陵郡。隋唐属武陵郡地。宋乾德(宋太祖赵匡胤年号963年—968年)中析置桃源县,以其地桃花源而名。”而酉阳的所谓桃花源,其所在地在1999年前,山是金银山,洞是大酉洞,因为搞旅游开发才改名换姓为“桃花源”,根本就没有历史影响。尽管他们搬出了清代《酉阳直隶州总志》中的:“核其形,与渊明所记桃花源者,毫厘不爽。”但这只是编志者的自我感觉,而非历史上的认同。还有,清代的《四川省通志》说:“酉阳汉属武陵郡之迁陵地,渔郎所向之津,安之不在于此?”此言简直是在拿还没有弄清的历史来证明历史,因为酉阳并非迁陵属地,而是武陵郡治下的一个独立县份。但尽管如此,也不能等于“渔郎所向之津”就在酉阳,因为晋时的武陵郡下有十个县,不是每个县都可以巴上“渔郎所向之津”的。如前所述,这里还存在着一个与武陵郡治所的距离问题。

综上,常德桃花源与酉阳桃花源,一个是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形成的,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广泛的认同;一个是在现代浪潮中人为打造的,缺乏积淀和认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常德桃花源才是名至实归的桃花源。

责编:朱晓华

来源:常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