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口述湖南美术史|电影《国歌》的美术设计
新湖南 • 记忆
2016-09-30 07:23:22

电影《国歌》的美术设计

文/郭德祥

我有幸担任潇湘电影制片厂为建国50周年拍摄的献礼片《国歌》的美术设计。

国歌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中国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创作了这首歌曲,激励人民奋起抗战,保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几十年来,这首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激发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面对这样重大的题材,如何将它拍摄好,为民族精神的振奋,推波助澜,这使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

影片《国歌》,美术设计的工作是大量而繁重的,这是部纪实性很强的历史片,因此,在银幕造型上更加要求接近历史。

在和导演共同分析理解剧本的基础上,我从时代特征人手,理出了一条带有历史特色的造型线索进行创作。首先,我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奔波于长沙、北京、上海、长春等地图书馆、博物馆,采访了当年十九路军的老战士以及上海的老收藏家。经过反复仔细的调查研究,对于当年的建筑形象、兵器、生活道具,做到了心中有数,并把它分类拍成照片或画出来。在我的工作室里挂满了资料、草图,这些历史资料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强化了我创作的情绪,并形成了最早的创作意念。

随后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兼程,抢时间,赶季节,跑了半个中国,和摄制的主创人员一起,最后定下了上海、南京、长春、敦化、北京作为《国歌》的主要拍摄点。

历史感是历史影片的命脉。经过半个世纪的变迁,如今的各处场景与当年完全不一样了,但是,我们力求一切从历史出发,从真实出发,把现实的景物赋予历史感的处理,为影片提供了坚实的造型基础。


▲置景组搭建的上海30年代街景。

影片的重场戏“ 松沪抗战”,外景地选定在上海的江湾机场废弃已久的场地。江湾机场在“一·二八” 事变以前,是一个居民区,事变爆发后全部被炸毁。“一·二八”的激战是整个影片中场面最大、最壮观的一场戏,它反映我国军民浴血抗战,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不屈精神。

为了真实再现历史,以景衬人,让广大观众形象地真实地了解那段历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建筑样式上,尽力选取上海地区有三十代初期特点青红砖为主体结构的建筑,石库门、弄堂等,并恢复了闸北桥,再现了当时的闸北、江湾地区的风貌,并以此为中心战区,向周围扩展延伸,远处的东北角开阔区满布铁丝网,作为日军的占领区,近处是被炮火摧毁的垣墙断壁,作为伪装的临时指挥所,其残破的街道作为巷战时的依托。同时,该场景的设计丰富了导演对戏场景的调度处理, 从总体上考虑了景物的纵深、明暗、起伏变化。为摄影提供了最佳拍摄角度,使场景立体化、多层次,使摄影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拍摄都具有较好的构图和运动感,拍摄时也有流畅的造型感。

方案在导演、摄影、历史顾问共同研究确定后,终于进人了施工、搭建阶段。经过二个多月的紧张搭建,在江湾机场废弃的场地上恢复了昔日上海的闸北区,其中有闸北桥、旧街道和工事。在搭建中,我不但注重大的场面, 并且注意局部的真实,如建筑纹饰、群众演员的服装、道具的真实。尽可能的创造出真实可信、富有生活气息的景;严格制作,确保质量,使之具有强烈的历史感。

拍摄该场景的那一天,在导演的一声令下,两颗信号弹升上天空,顿时,炮声、枪声大作, 烈焰腾空,300多处爆炸点先后炸响,几千名十九路军、步兵和骑兵奋勇向前,杀向敌阵,街头涌出前来助战和抢救伤员的各阶层民众、童子军,他们在战火硝烟中前仆后继,穿梭于血火之中。使观众通过这些场面, 看到了人民的苦难,街道的满目疮痰,士兵们的艰苦,战场的血与火,焦土上的尸体,难民的新伤旧痕,士兵们古铜色的皮肤,血水浸透的军衣……这些都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淞沪抗战的历史场景。


▲《国歌》激战场景。


尊重原来历史风貌,然不等同于照抄生活。为了戏的需要,我大胆发挥其主观创作性,影片中关内东北军的防御工事,历史上就是一片战壕,但为了反映东北军将士的抗日决心,我设计高大的瞭望塔用粗壮的东北红松搭建,并用三、四米长的枕木,刷上柏油,做铁丝网的支架。高大的瞭望塔和三米多高的蛛网式的铁丝网,强化了东北军森严壁垒的工事,加强了时代气息的渲染。

拍摄运送东北难民的一场戏,为增加东北的地区特色,悲凉的气氛;在秋季大胆用人造雪的方法,改换了季节,增加了戏的地区特点及悲凉的感觉。

流亡东北学生会馆的一场戏,反映的是留在内地学生终日忙着为打回老家去做准备,我选择了一个巨大的、可以聚集上千人的钢铁工厂的机修车间。选择这样大的场地,是为了集中体现东北流亡学生与难民那种离开了故土,渴望早日回故乡的热烈情绪,他们在一起印发传单,写标语,谱写救亡歌曲,报名参军,排演活报剧,万人签名等,将这些群众集中在一个场景里面,可以使观众更感到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

精打细算,精心设计。也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点。由于资金有限,美术部门不能不精打细算,精心设计,戏中上海车站的选址,本想搭建在某钢铁厂,在那里建月台,人行天桥等,这样造价高,时间长,后来找到了南京西站,西站是1932年由英国人在浦口修建,至今仍在使用中,虽经反复翻修,但欧式风格的建筑还得以保留,经过对实景的加工,重新装修,刷油漆,在过道的墙上画了很多当年的广告画、标语,终将30年的上海站,复原在观众眼前,做到了既节约又保证了戏的艺术质量。


▲《国歌》取景南京老车站。


“上海文艺界抗战募捐联合大义演”与“激进青年除奸”的一场戏是全片中最亮丽的一部分,名星汇萃,军政要人,外国使节,社会名流,纷纷粉墨登场。为了拍好这场戏,如果重新搭建剧场,需要大量的经费,但如果利用现有剧场加工,则经费少。但受时间的限制, 剧场只能给一个白天的时间,这给美术部门出了道难题。后来经过精确的测绘、制作、安装,硬是在一个白天将一个现代装修的剧场改造成了三十年的剧场,其中包括制作并还原了历史图片中的豪华包厢,保证戏的正常拍摄,节约了经费。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艰辛劳动,从美术设计方案,几易其稿,到全剧最后拍摄完毕,终于,“国歌”上映后,荣获了第19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最佳美术、最佳置景奖提名;1999年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此时,我和我的同事们欣慰地说:“我们为民族电影留下了永恒的篇章,为祖国的五十大寿献出了自己的爱。”

责编:李婷婷

来源:口述湖南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