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朱晓华 实习生 欧英才 整合报道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60多次谈到生态文明,曾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理念。
2013年3月,杜家毫履新湖南。到任后,他主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湘江保护与治理工作。冠以“一号重点工程”之名,足见其力度之大、期望之高。
从2013年9月至今,湘江保护与治理已从起初的堵源头,到如今全面推开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
“要么不干,要干就要想清楚、看明白、干到底,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这句话,杜家毫不仅经常挂在嘴边,也是带头这么干的。
从大年初二独自骑自行车暗访调查湘江水质,到率队督战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娄底锡矿山等湘江流域五大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再到乘船逐一调研“一湖四水”的保护治理和开发……3年下来,湘江水更清了、两岸的风景也更绿了。
(湘江望城段:蓝天碧水绿草地)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若毁绿水青山,宁弃金山银山”这也是杜家毫的口头禅之一。这背后,是他长期以来对于绿色发展的践行,和对绿色生活的向往。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就在这个月24日,杜家毫主持召开湘江保护和治理委员会2016年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提出:以湘江保护与治理为突破口,带动“一湖四水”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保护与治理,努力建设青山永驻、绿水常流的生态环境和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
水是生态之魂。水情是湖南最大的省情,境内河长5公里以上河流5341条,总长度达9万公里。其中,湘江干流全长950公里,流域年均水资源量797亿立方米,流经湖南省8市67县,流域占据全省40%的面积、60%的人口、80%的经济总额。湘江可谓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但是随着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湘江的污染日益严重,曾经的“血铅”事件和“镉米”风波,使湘江的重金属污染引起舆论关注。
为还母亲河一河清水,2013年8月,湖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实施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以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恢复大生态、提升大协作为总体思路,计划用九年时间堵住污染源头,努力使湖南人民在改革发展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湘江之疾,主症在“重”。治理重金属污染是当务之急。自2013年确定治理方案以来,湘江治理迈入“升级版”: 截至2015年,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已初战告捷,达到了预期目标。
干流污染源基本堵住。干流500米范围内2273户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近岸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得到解决。淘汰涉重企业1182家,湘潭竹埠港完成了整体关闭和搬迁,郴州三十六湾的矿区开发企业基本实现了整体退出,株洲清水塘关、停、迁企业已超过60%,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等重点区域整治成效明显。县以上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处理率分别达到93.3%、99.2%。
(治理后的郴州三十六湾美景)
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流域八市COD排放总量、氨氮和废气废水排放量明显减少,镉、铅等平均浓度逐年下降,2015年较2012年分别下降54.6%、52.8%。干流18个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均保持在100%,支流24个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为83.3%。
(长沙金霞污水处理厂)
污染防治机制初步构建:生态补偿方面,推动流域县市区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突出了以水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指标考核。市场机制方面,推进阶梯水价、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绿色信贷、环境责任保险、政府绿色采购、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改革。环境监管方面,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推进网格化监管,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有计划、全覆盖、规范化”的执法检查。法制建设方面,颁布实施《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公众参与方面,大批志愿者参与湘江“绿色卫士”行动,既起到了监督作用,又极大激起了公众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湘江流域实施水质动态考核)
通过治理,长株潭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湘江流域重金属平均浓度逐年下降,湘江干流水质连续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全省主要江河Ⅲ类以上水质达到96.9%。作为全省4300多万居民饮用水源,湘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这在全国并不多见。湘江治理保护的经验模式,被新华社誉为“中国流域综合治理样本”。
看罢湘江水,再读洞庭波。
洞庭湖区吞吐长江、接纳四水,既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又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十二五”以来,洞庭湖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自2014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国家和省市进一步加强了洞庭湖综合治理,洞庭湖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遏制。
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十二五”以来,以洞庭湖近期实施方案项目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等级标准和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钱粮湖等三大垸、围堤湖等10小垸共670公里的堤防得到加固,防洪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5-10年一遇。此外,安化等9个蓄洪垸堤防加固工程也全面启动,至此,洞庭湖区24个蓄洪垸近期可全面完成堤防加固。
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分批实施:除了堤防标准的提升和蓄洪垸安全建设的逐步推进,洞庭湖区内13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也分批实施。目前,鱼尾洲等5处泵站实施完成,东保等8处泵站全进展顺利。同时,麻塘垸等一般垸堤防加固、澧水整治水利血防二期工程等20个水利血防项目、马公湖水源补偿等三峡后续规划项目也在抓紧实施中。
(现代化的汉寿县围堤湖分洪闸)
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防洪排涝能力极大提高:全面推广使用“千里眼”项目管理系统,洞庭湖区治理项目施工进度、监理日志、施工人员考勤情况等都内容都纳入其中,真正为洞庭湖治理装上了“千里眼”。因洪灾造成的损失减少,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日渐安定。
随着洞庭湖湿地面积的有效扩大,江豚等几近绝迹的珍贵水生生物也频频现身,湖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
十三五时期,湖南将继续通过一系列措施,还湘江“一江碧水”,复洞庭“一碧万顷”。
建立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管理体系。在国务院批复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框架内,进一步严格环境论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科学制定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突出保障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修复水生态、维护水安全,加大全流域整治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强湖区及四水入湖水质监测。加强水资源、水环境统筹分析,积极开展水文情势变化、水环境质量与容量等研究,推进科学治水。十三五期间,我省还将实施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十大重点工程,与湖北省联手呵护好洞庭湖。
继续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第二个、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源控制、历史遗留污染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基本完成株洲市清水塘及周边地区、衡阳市水口山及周边地区、娄底市锡矿山地区、湘潭市竹埠港及周边地区、郴州市三十六湾等重点区域污染综合整治,全面提升湘江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加强湘、资、沅、澧四水源头生态保护。科学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湘、资、沅、澧源头水质不下降。通过实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项目,实现湘、资、沅、澧源头水质优于或达到Ⅲ类水质要求。
2016年8月8日,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接国家发改委通知,该县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通过,公园名称为“湖南南山国家公园”。这是湖南第一个、也是获发改委批复的9个体制试点国家公园之一,南山与北京八达岭、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等同批开展国家公园建设。
(南山国家公园美景)
2014年以来,湖南林业全面推进“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村庄”建设。
通过实施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10余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森林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通过建设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等形式,全省湿地总保护率达72.50%;通过实施“绿色通道”建设三年行动,完成公路、铁路通道沿线造林绿化与提质11.2万公里,“裸露山地”造林绿化90.7万亩;自2009年以来营造林质量连续6年均保持全国第一;通过发动“见缝插绿”和开展珍贵树种进农家的活动,在41955个行政村开展“秀美村庄”建设,已建成一批“秀美村庄”示范村。
各项措施集中发力,成就了绿色国土的勃勃生机,打开中国林业地图,湖南以59.57%的森林覆盖率,远超全世界31.8%、全国21.6%的平均水平,成为中国绿色最浓的所在之一!
(航拍的绥宁黄桑六鹅洞瀑布。)
不懈造林,三湘添绿
营造健康森林。过去5年,我省每年人工造林300多万亩。与此同时,全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对无林地和疏林地实施封山育林,利用天敌防治森林病虫害;在岩溶地区铺开石漠化综合治理,打响“裸露山地”歼灭战,对矿山采空区实施复绿行动,确保国土年年增绿。
(复绿后的冷水江市锡矿山)
保护美丽湿地。湿地号称“地球之肾”,我省高度重视湿地保护,2014、2015年共获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28处。目前,全省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总数达到60处,数量居全国第一。
(西洞庭国家湿地公园)
打造绿色通道。随着立体交通网络遍及城乡,湖南着力打造绿色通道,已完成绿化达标里程逾11万公里,占全省总里程的八成以上。
(炎汝高速效果图)
森林进城,园林下乡
建设秀美村庄。按照《湖南省“秀美村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已在4万多个行政村开展了“秀美村庄”建设,建成省级以上“秀美村庄”示范村128个。各地按照“村庄周围森林化、村内道路林荫化、村民庭院花果化、河渠公路风景化、基本农田林网化”的要求,努力提升乡村绿化档次和质量。
(黄兴镇的鹿芝岭村。整个村庄“远看像公园、近看是花园”。)
踊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前,已有长沙、益阳、株洲、郴州、永州5个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成为绿色风尚。
(国家森林城市郴州)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每年举办世界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国际森林保护节、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等节庆活动。
(洞庭湖观鸟)
如今的三湘大地,绿色已成基本色,绿色发展奏响了主题曲。湖南该怎样站在更高的起点,谋划更绿更美的明天?
2016年2月2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在省林业厅调研时提出,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文化支撑、平台引领。围绕这“四个坚持”,全省上下多方发力,完善体制机制,为生态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根据湖南省政府部署,从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全省实施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确保到2018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9%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5亿立方米以上。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让这组闪光的数字,成为“十三五”绿色湖南的闪亮航标——
林地保有量稳定在1.9亿亩以上
森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1.53亿亩以上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9%以上
活立木蓄积量稳定在5.8亿立方米以上
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525亿元以上
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2%以上
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
(良好的天气,长沙市民在拍照)
蔚蓝的天空,蓝得晶莹蓝得透彻,洁净的空气,让市民倍觉清爽。近段时间,长沙市民的微信圈、微博圈,纷纷被“长沙蓝”刷屏。记者8月19日从长沙市环保局获悉,截至8月18日,长沙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79天,优良率为77.5%,比去年同期增加11天,优良率提高了4.5个百分点。
(株洲的蓝天白云)
而就在此前的“五一”期间,“湖南蓝”图片刷爆朋友圈。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让湖南人的幸福指数飙升,也让湖南旅游提前进入黄金季节。据7月20日省环保厅发布的上半年全省大气质量状况:综观今年上半年,全省14个市州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1.6%,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9.8%。
(晴空下的凤凰城)
“长沙蓝”、“湖南蓝”的出现,绝非偶然。
今年1至3月,长沙开展了清霾季春风行动,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加大对建筑工地、渣土运输扬尘污染控制标准化管理;同时加强油烟污染防治,强化餐饮企业排污许可管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范围,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同时,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冬病夏治”工作,截至8月1日,长沙72家散煤制销点已全部关停取缔,长沙散煤集中整治取得阶段性胜利,并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长沙散煤治理模式”。
(长沙持续开展清霾行动)
回望“十二五”期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稳定下降,2014年底较2010年分别下降8.35%、8.91%、12.14%、8.48%,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分别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115%、91%、146%、95%。2015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指标较2010年分别下降9.75%、10.74%、13.9%、11.23%,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减排指标。
5年来,全省完成各类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约1200个。2011年,我省仅在长株潭地区试点开展PM2.5监测;2013年起,长株潭开始向社会公布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臭氧6项指标的监测数据;到2015年,全省14个市州城市共设78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均实现6项指标全监测。2015年上半年,在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张家界6个有可对比数据的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率为70.9%,同比上升14.7%。
(长沙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空气采样头。)
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7年)》的通知显示: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努力,使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稳定提升,重污染天气大幅度下降。
到2016年底,全省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以上,PM10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8%以上。到2017年底,全省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PM10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岳阳市、娄底市和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以上(优良率80%以上);衡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和怀化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优良率82%以上);永州市、张家界市、郴州市和湘西自治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优良率85%以上)。
同时,通过深化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强化燃煤污染治理、狠抓扬尘污染防治、深化城乡面源污染整治、大力加强执法监管、分类推进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整治、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等八个方面完成深入推进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空气质量。
水滋养着山、山涵养着林、林润泽着空气。山、水、林、大气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我们的水更清了、山更绿了、天更蓝了……三湘大地的绿色发展实践,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供了生动的“湖南样本”。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日渐成为湖南愿景中的一道亮色,青山永驻、绿水常流的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特别声明: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小编删除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