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处众人中有孤零之感丨《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连载
新湖南 • 连载
2015-12-26 08:41:01

「被誉为曾国藩研究第一人的唐浩明,从曾国藩传世的大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逐一加以评点,篇幅短小、笔调轻松,由表及里地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将文、史、哲冶于一炉,通过解读曾国藩日记,窥斑见豹地探索他的文韬武略、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面对困厄与成功时的心态、遇到得宠与失意时的处理方式。

既益智敦品明事晓理,又赏心说日休闲养性。《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近期在“新湖南”客户端连载推出,敬请关注!」

 


 


鸡伏卵及猛火煮

□原文

晏起。饭后至翰城处,惑于风水之说。至厂肆买书,未初归。作字百余。下半天,拜客五家,灯后归。

昨日,因作字思用功所以无恒者,皆助长之念害之也。本日,因闻竹如言,知此事万非疲软人所能胜,须是刚猛,用血战工夫,断不可弱,二者不易之理也。时时谨记《朱子语类》“鸡伏卵”及“猛火煮”二条,刻刻莫忘。(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三日)

□评点

曾氏反省自己读书做学问之所以无恒心,是因为拔苗助长的思想在作怪:巴不得立刻见成效,没有耐心做日积月累、盈科后进的功课。这种拔苗助长心态,颇具普遍性,要克服它并不容易。他从吴廷栋那里明白,用功这件事决不是意志力不坚强、易于疲沓的人所能胜任的,必须要有刚烈威猛之作风,以血战到底的气概来与疲软之习作斗争。他特别提到要时刻谨记《朱子语类》中“鸡伏卵”与“猛火煮”的两条教导,以朱熹所说的方式习字做学问。

《朱子语类》一书记载了朱熹关于为学做人处事方面的言论,有一百四十卷之多,是一部研究儒家学问和朱熹本人的重要著作。在卷第八总论为学之方中,朱熹说到了“鸡伏卵”与“猛火煮”、“若不见得入头处,紧也不可,慢也不得。若识得些路头,须是莫断了。若断了,便不成,待得再整顿起来,费多少力!如鸡抱卵,看来抱得有甚暖气,只被他常常恁地抱得成。若把汤去荡,便死了;若抱才住,便冷了。”“今语学问,正如煮物相似,须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欲复自家元来之性,乃恁地悠悠,几时会做得?大要须先立头绪。头绪既立,然后有所持守。”

“鸡伏卵”,是以母鸡孵蛋作比喻。母鸡伏在蛋上,一天到晚,纹丝不动。日复一日,天天如此,直至以自己的体温将小鸡从蛋中催生出来。这里急不得,快不得,巧不得,成果必须要在功夫到了足够程度时才会出现。做学问如此,习字如此,许多技艺的获得也如此。

“猛火煮”,是以煮肉类等难以一时熟透的食品作比喻。煮这样的食品,必须先得有一个猛火的过程,然后再慢慢地用微火去煨,将其中的深味一点点的熬出来。如果一直用微火,则深味始终出不来。做学问也应该如此。一段时期内集中精神下猛力,然后再慢慢温习、体味,并逐渐增添新的知识。

曾氏也曾将“猛火煮”的读书体会说给诸弟:“子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鸡伏卵也罢,猛火煮也罢,都是说的下笨功夫、下苦功夫,不能走捷径,更不能投机取巧,即朱熹所说的:“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朱子语类》卷第八)

 

■杜诗韩文因知言养气而百世不朽

□原文

晏起。饭后到湖广馆看杜诗一卷,纯是矜气。杜诗韩文所以能百世不朽者,彼自有知言、养气工夫。惟其知言,故常有一二见道语,谈及时事,亦甚识当世要务。惟其养气,故无纤薄之响。而我乃以矜气读之,是客气用事矣,何能与古人投入哉!

岱云来馆,久谈。夜,在家看小说。(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八日)

□评点

曾氏特别喜欢杜诗、韩文。他在道光二十四年三月给诸弟的家信中,谈到了他的课程安排,其中所列的八种熟读书中便有杜诗与韩文两种。咸丰八年七月,他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也表示了对杜、韩二人诗文的高度评价:“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他为何如此喜欢杜、韩,并视之为能百世不朽?这篇日记谈到杜诗韩文的两个特点:一为知言,一为养气。曾氏的所谓知言,即“见道”、“识当世要务”,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就是有思想、有见解、洞时弊等等。曾氏的所谓养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他看来,杜诗韩文中有一股浩然磅礴之气。曾氏因此而反省自己学杜诗韩文不够虚心、不够心悦诚服(矜气),而这种情绪乃出于自己的偏激心态(客气)。这篇日记给我们透露两个信息:一为曾氏的审美观,二是曾氏文风的溯源。

 

■惭愧吴廷栋的敬重

□原文

早起,请竹如来诊小女。巳正来,久谈。竹如言及渠生平交道,而以知己许予,且曰:“凡阁下所以期许下走之言,信之则足以长自是之私,辞之又恐相负相知之真,吾惟有惧以终始而已”云云。予闻此数语,悚然汗下。竹如之敬我,直乃神明内敛,我何德以当之乎!日来安肆如此,何以为竹如知己?是污竹如也!

未初,至雨三处会课,写折二开,灯后归。岱云偕易莲舫来,谈至二更去。(道光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评点

吴廷栋以知己视曾氏。他对曾氏说:凡你对我所说的那些勉励赞许的话,我若相信我就如同你所说的那样,将会增长我的自以为是的毛病;我若不相信,则又恐辜负了你的相知真情。我唯有始终以谨慎之心态对待而已。听了这几句话,曾氏为吴对自己之敬重惭愧汗颜。他于是反省:朋友将自己平时随意说的话看得这样重,而自己反而安逸懒惰不思进取,何以对得起朋友?

吴廷栋以贡生出身,由刑部郎中做到刑部侍郎,可见亦非平庸之辈,况且比曾氏大了九岁。他能如此看重曾氏,足见三十出头的曾氏已在京师士人中初露峥嵘了。

 

处众人中有孤零之感

□原文

早起。饭后至湖广馆读杜诗半卷。未正,至戴莲溪同年处,公请黄矩卿师,至二更方散。

处众人中,孤另另若无所许可者,自以为人莫予知,不知在己本一无足知也,何尤人为!(道光二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评点

在公请老师的酒席上,曾氏有孤零零一无所是之感。他一面以别人不知晓来作自我安慰,同时也明白自己本来亦无特别过人之处,又怎么能怨天尤人呢?

素日里曾氏朋友很多,称赞他的人也很多,不料他也有被冷落处孤单的时候。可贵的是他没有因此怨尤别人,反而反省自己的不足。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省吾身”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人定亦可胜天

□原文

早起。女儿昨夜彻宵不眠,请竹如来诊治,谈之良久。又同至蕙西处。

竹如言交情有天有人,凡事皆然。然人定亦可胜天,不可以适然者,委之于数,如知人之哲,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以积诚而致之。故曰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下半日,悠忽不事事。至岱云、少平处。作诗一首。(道光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评点

日记中记吴廷栋关于人与人交情的一段话。吴说:人与人的交情有亲有疏、有厚有薄,这之间有自然的客观因素在内,也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在内。然而,人的力量有时也可胜过天的力量。若没有适应的环境,则只能归之于命运的安排。比如有没有识人的明智,有没有情投意合的朋友,遇没遇到能赏识自己的君王等等,这些原本是命运中有安排的,但是也可以依靠长期间的努力来达到。这正是孟子所说的,既是命运,但也关乎人的习性,故而君子不说命运一类的话。吴廷栋还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如此,别的事情也都如此。

吴的这番话,说的其实就是两个字:天与人,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曾氏在后来的岁月中常常说“天命居半,人力居半”,“半由天命,半由人力”这样的话,不能说曾氏的这种思想就是受到吴的影响而成,因为这毕竟是自古以来哲人的共识,但这一段被曾氏郑重其事记载于早年日记中的话,它得到曾氏本人的强烈认可则是毫无疑问的。

 

责编:李婷婷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