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我们心中的国歌
新湖南 • 湘江深度
2015-10-14 16:35:57

《电通》画报第二期刊登的《义勇军进行曲》词谱。

电影《风云儿女》工作照。

 国歌诞生厅再现《风云儿女》拍摄场景。 (均国歌展示馆供图)

 

前几天,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王泠一说了这样一件事。假期里,他带几个小朋友去浦东参观泥城革命史迹馆,其中有位小妹妹才上幼儿园中班,懵懂而好学,她记住了抗日烈士、共产党员周大根的名字,却怎么也弄不明白,什么是汉奸?什么是工农联盟?共产党到底是干什么的?“80后”讲解员被问住了,不知如何让学龄前儿童理解。同行有一位中学副校长,代为解答,小朋友才听懂了。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今年正好80岁,每当国歌响起,我们被催人奋进的旋律感染、为国家的富强自豪的同时,是否也会有一丝时代的隔膜?假如小朋友问歌词中的“起来”是什么意思,如何作答?

记者来到位于荆州路151号的国歌展示馆,寻找答案。

反复鉴别老胶片

众所周知,《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田汉作词,聂耳谱曲,这部电影由电通影业公司于1935年拍摄。电通公司1934年成立,1935年底即因经济困难和国民党当局的迫害而停止拍片,电影公司的房舍在1937年“八一三”时毁于日军炮火。

因此,影片意义重大,原版胶片却不好找。2012年,国歌展示馆从网上看到信息,辽宁辽阳有藏家出售胶片,当即由馆长带队去洽谈收购。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国才是这个三人小队成员之一,他2005年开始研究国歌,曾负责建设国歌馆及布展工作。临行前,他请教电影老放映员,掌握了鉴别老胶片的方法。

到达东北,在电影放映厅“接头”。胶片一共有9盘没错,征得对方同意后,李国才从第一盘剪下一小段空白胶片鉴定。折一折,挺有韧劲;烧一烧,挺耐燃。老放映员教的方法是,老胶片的材质“和乒乓球差不多,比较脆,一折就断,点火一烧就烧掉了”,新胶片的材质则坚韧耐燃些。三人小队很失望,但收藏者坚持,绝对不可能是新片。

一直陪着的放映厅经理建议,再仔细看看。大家一盘盘重新察看,确实挺古旧,有的地方齿洞破损,不像故意做旧。有个地方摸到了接口,大家想到,会不会刚才那段是后人为了修复而接上去的新片?再次征得同意,从其他地方剪了一点样品,这次鉴定符合老胶片的特征。

然后,经理帮忙从头至尾放映影片,几位“观众”坐在可容纳一千多人的放映厅里,观看影片有无瑕疵。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没有开暖气,李国才对那要命的冷记忆犹新。

国歌馆700多件展品,不是每件的来历都如此戏剧性,但每件都记录着不平凡的真实。有几张老照片,展示了电通公司的外观内景,观之仿佛能触摸到当年电影人的精神气质,他们艰苦奋斗而奔走在时代的前沿,条件因陋就简而绝不减少艺术追求,他们富有胆魄和担当,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李国才告诉记者,当时的上海,以抗战为主题的文化热潮汇成洪流,左翼电影大量涌现,何止一个电通、一部《风云儿女》。几乎所有的电影公司都派摄制组直接上抗日战场,拍摄新闻纪录片。

每周五清晨“淘宝”

更多的展品来自捐赠。

馆里有一个区域,用多媒体形式收录了50多位各界人士的视频资料,诉说他们与国歌的情缘。其中有上海市民房冠龙。记者采访国歌展示馆得知,房冠龙捐赠的展品数量达120多件。

辗转获得房冠龙的手机号码,马上拨打,对方已关机。时间是晚上9时,确实有些冒昧。知情人说:房老师可能已经休息,明天再打,他起得特别早。

第二天打通电话,记者明白了他为何早睡早起,捐赠展品的数量又是如何持续增加的。

普陀区灵石路1539号有个古玩城,周五为纸制品、红色收藏品等交易日。每周五,房老师都要赶清晨5时35分的第一班地铁去“淘宝”。他是国歌展示馆藏品征集志愿者,从国歌馆筹备开始,他就视筹集展品为己任。

房冠龙捐赠的展品中,有一本中译本《聂耳——闪光的生涯》,此书是日本作家齐藤孝治的著作。聂耳的侄女聂丽华说,齐藤孝治为《义勇军进行曲》所感染,上世纪90年代,他用自己的退休工资8次来到中国采访,最终写成此书。国歌展示馆布展办公室希望能找到日文原著,房冠龙四处寻找,多方打听,联系上了作家本人。书是售完了,齐藤孝治把家里的藏书捐赠出来,还为国歌展示馆题了词。

今年新增的捐赠单里,有一件重量级的:1938年朝日新闻社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写真全辑——上海战线》。这其中还有一段“智取”的小故事。

那个星期五清早,房冠龙照常来到交易市场,发现一个摊位上出现一套 《支那事变画报》,其中有本《上海战线》,他“眼睛一亮”。房冠龙告诉记者,这些画报上的照片是随军记者拍摄的,还有行军路线图,当时日本发行画报是为了鼓动国民,如今看却是日军侵华的罪证。这本《上海战线》中就有“八一三”淞沪战役日寇进犯上海的战略线路图。

摊主开价6000元,房冠龙只带了800元。他现场搜索救兵,正巧看到藏友薛绍良,便请他来“撬边”。两位杨浦区收藏家协会理事假装互不认识,薛绍良过来不经意地看看,开口问600元卖不卖,目的是把摊主的心理价位压下来。最后价钱谈到1100元,房冠龙向薛绍良借了300元,成交。画报原件捐赠给了国歌馆。

令国歌馆工作人员段梅香特别感动的是年届七旬的捐赠者于吉星。甚至,有些藏品已经转让给了其他收藏者,于吉星又出钱买回再捐赠。段梅香告诉记者,于先生还动用人脉,帮助国歌馆把“我们万众一心”巡展深入到四川的县城,亲自去“盯”布展。

房冠龙在收藏界最著名的身份是雷锋资料收藏者,每年二三月,媒体总要去他家拍一拍新的藏品。从这些报道中,记者了解到,玩收藏、常捐赠的,不一定是巨富,房冠龙的家就只是一室一厅。

“爱国主义教育责任重,帮忙挑点担子应该的。”房冠龙说。段梅香转述于吉星的话则是:为国家做一点事情。

“起来”唱响之后

聂耳有一个昵称叫“起来”,这样叫他的是一位充满激情的奶奶。

在国歌展示馆二楼的多媒体互动区,竖立着十来块高大的显示屏。用手轻轻划过,岁月的尘封被拂去,一张张发黄的历史照片显露。其中一张背景是老上海石库门,讲述的是国歌第一位听众的故事。讲故事的人是司徒恩湄,中共电影小组成员、电通公司骨干司徒慧敏的女儿。

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曾到司徒慧敏家借用客厅,修改曲谱。每次他打着拍子试唱,司徒恩湄的奶奶都坐在旁边认真听,有时还自言自语:“是啊!我也是个不愿做奴隶的人啊!”由于聂耳每次都从“起来”唱起,奶奶就给他起了这个外号。

“起来”响亮有力,而且是国际性很强的语言。《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的首句都是“起来”,气势磅礴。当年《义勇军进行曲》一问世,很快传唱国外,鼓舞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美国著名黑人歌手罗伯逊演唱的版本,歌名就叫 《起来》。这事,知之者众,很多文章写过。但在国歌展示馆,亲耳听到雄浑的男低音用英语和汉语交替演唱,真切感受到我们的国歌超越国界与语言的感染力,又非文字可比。

“美国人拍的抗日神剧”,前段日子有篇电影公众号的文章,在朋友圈传播颇广。所谓神剧,其实是一部制作认真、投资不菲的电影,名为《龙种》,根据赛珍珠小说改编,米高梅公司1944年出品。影片讲述中国一个小村庄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村民奋起反抗的故事。此片之“神”,与“手撕鬼子”迥异,而是演员的西方面孔,与场景、道具、氛围、台词、表演的逼真,形成奇妙反差。

记者从李国才那里了解到,米高梅公司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影片插曲,为此拨出500美元稿费,辗转交给了聂耳的母亲彭寂宽。这笔钱用于修整聂耳的墓地和印刷纪念册。

李国才还谈起国歌馆展示的一张照片。画面上是黄浦江上停泊的日本军舰,是聂耳1932年拍摄的,时代背景便是“一二八”淞沪抗战。聂耳曾撰文记述,当日他如何带着心爱的“小朋友”(他新买的相机)出门,如何与日本军官周旋,保住了相机。

李国才谈到了照片折射的另一面。当时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方面留下的资料少且不精确,某种程度客观上为日方抹杀侵华罪行提供了条件。

“起来”之后,中华民族依然需要时时警醒,奋发图强。国歌歌词永恒的启发意义,不会随着社会发展而过时。

聂耳家乡的粉丝

远在玉溪的聂耳纪念馆,与国歌展示馆是友好姐妹馆。国歌馆的“我们万众一心”巡展,这个月正在聂耳纪念馆展出,聂耳纪念馆计划11月上旬到上海展出“中国的声音——聂耳与国歌爱国主义教育”。玉溪博物馆副馆长兼聂耳纪念馆馆长张青说,这个展览可以说是聂耳资料最全的展出,欢迎上海观众前来。

云南省玉溪市是聂耳的家乡,家乡人民对聂耳、对国歌的感情,自不待言。一次战斗中,云南籍战士高呼:“兄弟们,唱着我们云南人写的歌,冲啊!”云南人写的歌,就是指《义勇军进行曲》。

张青对记者说,观众对国歌有深厚感情,“从小听着国歌长大,什么时候国歌一响起,自觉站起来,几乎是本能,发自内心”。

聂耳纪念馆展厅里,与国歌展示馆一样,有着世界各国国歌展览区。张青说,观众首先都会选择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然后再听其他国家国歌。馆里所有工作人员,对聂耳都有一种粉丝般崇敬的心情,一提起聂耳谱写的歌曲,如《卖报歌》、《金蛇狂舞》,旋律自然从喉间涌出。

崇敬之外,也不是没有疑惑。时不时有观众发问,国歌的时代内涵。张青说,田汉是聂耳的入党介绍人,对聂耳影响非常大。张青与田汉的儿子田大畏成为忘年之交,田先生为馆里赠送了很多宝贵资料。“田汉的创作非常有打动力。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的任务,任何时代都有困难,田汉作的歌词是最有震撼力的,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来自民间一号议

2003年,新华社报道:今年人代会河北省代表团的一号议案引人注目——“关于进行 《国歌法》立法的议案”。这是河北团动身赴京前,当地一名群众请代表们“捎来”的意见。这位建议人名叫夏明芳,是河北省《经济论坛》杂志社的编辑。

时隔12年,记者联系到夏明芳,他忆起当年,思考、整理了整整一天,郑重地给记者发来邮件,内有10个附件。

其中几个附件的手稿原件,收藏在国歌展示馆,包括夏明芳写给时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克明的信,他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建议稿),“关于加快《国歌法》立法的建议”,“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国歌条款的建议”。

2003年全国人大开幕之前,夏明芳把建议转交到白克明手里。在当年3月的一天,夏明芳接到新华社记者的电话,被告知建议已被写成河北团的一号议案,正式向大会提交。后来,他拿到了牵头签名该议案的廊坊市全国人大代表佟淑芸寄来的两个复印件。一个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答复:“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依照法定程序对现行宪法进行适当的修改是必要的。您提出的建议将予以认真研究。”另一个是国务院法制办的答复:“您的建议及所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建议稿)》很有价值,我们将在有关国旗、国歌的立法工作中予以认真考虑。”

夏明芳在给记者的邮件中写道:“因为在看到和听到一些不尊重国歌的行为时感到很气愤,不知道该怎么去规范,于是对国歌开始了研究。通过一年多的调研,我与全家人讨论写出了为国歌立法的建议。”

这是一个有着爱国主义传统的普通人家,12年来,历经世事变迁。夏明芳的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今已病故;母亲是退休工人,健在;女儿那时在读初三,现已大学毕业工作,并结婚生女。忆起那些年,夏明芳有些激动:“我2002-2003年写国歌立法建议时正处在个人最艰难之时。”曾一起讨论国歌立法的妻子患肺癌晚期,2006年病故。

到明年11月,夏明芳就要退休了,他依然“像一名战士保卫国家的领土和尊严一样,维护代表共和国形象的国歌和国旗”。今年全国人大期间,他又托参加两会的河北代表,把他撰写的《关于我国设立“国歌、国旗日”的建议》向大会提交。

【记者手记

传承兹事体大

“在我左侧第三根肋骨往里一寸的地方始终住着您。”控江初级中学蒋昊烨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这篇国歌展示馆举办的征文比赛一等奖作文,表达的感情真挚浓烈。从小学入学第一堂课学唱国歌,还不能理解歌词的深沉含义,到近十年来点点滴滴的成长,国歌给了她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力量。

国歌的歌词、旋律,绝没有过时。

还是用王泠一讲的另一个故事结尾。

老师问:“山东的大苹果好吃吗?”“好吃!又香又甜!”孩子们回答。“这是从中国进口的,太贵了!”老师如此说。“吃不起吗?那怎么办啊?”孩子们自然要发问了。“让爸爸们去占领山东好不好?这样吃苹果就不要钱啦!”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兴高采烈。这是80年前发生在日本横滨的“早教”故事;后来,很多横滨籍官兵参加了攻打上海的战斗。

如何理解历史、铭记历史,传承国歌蕴含的自立自强、独立自主、忧患自救、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让我们心中的国歌唱出最具时代精神的意义,兹事体大。

(首席记者 马海邻)

 

 

责编:李婷婷

来源:解放日报